當前位置:係統粉 >   IT資訊 >   微軟資訊 >  微軟的暴利?

微軟的暴利?

時間:2020-03-06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微軟的暴利?(1)

微軟公司在美國是公認的英雄,曆年都被權威媒體評為“最受尊重的企業”,因為股民拿到豐厚回報,員工找到用武之地,用戶享受價廉物美服務(使用Windows,每天成本約一口“星巴克”咖啡)。尤其令人佩服的是,微軟公司從來沒有占用礦山、森林、牧場或油田,一切價值都是由“無中生有”的智慧創造的。

但在中國,人們對待微軟的態度很複雜。從行為的層麵看,沒有人不在使用微軟的產品,不論正版還是盜版;但從輿論的層麵看,倒是大喊“反微軟霸權”“盜版有理”和“反微軟暴利”的人占了上風。這些人甚至被視作“民族英雄”,招搖過市。

這個現象,原因有三:一是微軟的競爭對手,在自由市場上鬥不過微軟,於是另辟戰場,想通過輿論造勢,爭取行政和法律支持,在自由市場以外戰勝微軟;二是盜版用戶數量龐大,大家本來於心有愧,一聽到有人把微軟說成惡魔,就正中下懷;三是經濟知識缺乏,絕大多數人對“壟斷”和“暴利”抱有嚴重的誤解,在這些誤解的支配下,微軟就成了首當其衝的靶子。

關於微軟產品的定價和它賺取的利潤,這裏解釋兩個觀點:一,暴利是由微軟公司創造,並由軟件用戶、微軟的股東和員工三方共同瓜分的;二,微軟即使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也應該實行價格歧視策略,對部分用戶大幅降價,從而達到軟件廠商和用戶的雙贏。

世界上本來沒有“Windows”這種軟件,它首先是微軟公司編製出來的,接著用戶才對它產生了“個人估值”,也就是說,用戶願意付錢購買Windows。微軟當然也願意賣。在軟件不可能盜版的情況下(如把軟件做成硬卡),微軟本來願意以“很低”的價格賣出,而用戶本來願意以“很高”的價格買入,而“最低價”與“最高價”的差距,就是微軟創造的“全部利益”。

這一“全部利益”,經濟學上叫“消費者剩餘”。這個名字起得不好,因為它讓人以為這部分利益應該歸消費者所有。其實經濟學上並沒有什麼原理,指出它“應該”歸誰所有。實際上,“消費者剩餘”首先由廠商創造,然後往往由生產者、經銷者和消費者共同瓜分。

認清這一點,我們就再不要說“微軟從用戶身上攫取了暴利”了。不符合事實。應該堅持說:微軟賺取的“暴利”是它自己創造的,而且那隻是它創造的“全部利益”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則被用戶分占了。整塊大餅都是微軟自己造的,它不僅養肥了微軟,還養肥了用戶。最妙不過的是,認為微軟賺了暴利的人,在中國解除外彙管製後,大可以多買一點微軟公司的股票。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微軟是一個麵對眾多用戶的覓價者(price-searcher)。不同的用戶,對同一套Windows的“個人估值”不一樣:富翁可能最高願意付1000美元,部門經理最高願意付500美元,窮學生最高願意付20美元。不同的需求者願意付出的最高價不一樣,這是覓價者的普遍處境。

覓價者如何定價?應該設法實行“價格歧視”,對不同的用戶收取不同的費用:對窮學生的定價不超過20美元,對部門經理不超過500美元,對富翁不超過1000美元。隻有實行“價格歧視”,才能把潛在的交易進行到底,不僅讓三種人都用上軟件,而且讓銷售收入達到最大。

要實行“價格歧視”,其困難在於不容易區分用戶。必須做得巧妙,做得不動聲色,否則個個用戶都會佯裝自己屬於最窮階層,從而破壞“價格歧視”的預謀。市場上很多營銷策略,看上去稀奇古怪,實際上都是為了暗中區分用戶而設計的。

對軟件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第一種辦法是“對不同版本暗中打折”。軟件商可以發行多種版本,包括企業版、家庭版、專業版、豪華版、經濟版和升級版等等。這些版本的功能差異比較小,而價格的差異比較大。不是那些附加功能特別值錢,而是要利用這些附加功能,把顧客的“支付底線”暴露出來,然後對實在不願意出高價的用戶讓利。

第二種是“對批發打折”。政府部門、企業、學校或銀行,如果大批量購買軟件,就可以得到優惠。如果沒有優惠,它們本來不會購買那麼多。那些在優惠下多買的軟件,就是“價格歧視”所促進的交易。實際上,微軟也通過發放“許可證”的形式,作“多買多送”的營銷。

第三種是“對硬件捆綁打折”。用戶如果購買“品牌電腦”,就會一同購買了正版軟件。這樣購買的正版軟件是便宜很多的。微軟和其他軟件廠商一樣,都鼓勵這種“軟硬捆綁”的銷售策略,因為這種做法有效降低了監督盜版的成本。

認清這一點,我們就再不要說“微軟產品的高價損害了用戶”了。應該說:廠商不會漫天要價,不是因為它們仁慈,而是因為它們自己會遭殃。包括微軟在內的軟件廠商,應該逐步摸索出巧妙的價格歧視策略,盡量讓有錢人和窮人都能用上軟件——不是為了盡量仁慈,而是為了盡量多賺。

我要分享:

最新熱門遊戲

版權信息

Copyright @ 2011 係統粉 版權聲明 最新發布內容 網站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