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23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多知網12月21日消息,在2019亞洲國際人工智能+教育大會上,微軟(中國)首席創新技術顧問徐玉濤、騰訊教育運營總經理徐勇群、百度雲智學院院長劉釩就“科技創新對教育行業帶來的變革”議題進行了探討。
微軟徐玉濤:科技推動教育體驗升級、資源協同
徐玉濤提到,微軟在過去五年時間裏做了一個變革,在完成對產業的變革的時候,先對自己做了一個變革,這個變革最大的變化是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把我們原來每一個家庭擁有一台CP的使命更新成希望用技術,用科技去賦能這個星球上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企業都能享受到技術帶來的福利,幫助他們去達成自己的目標,我們也叫成就不凡。”
基於這種思考,落實到教育行業,徐玉濤提到從移動互聯網技術到人工智能技術,雲計算和大數據計算帶給教育了這樣幾樣東西:
其一是教育的體驗在不斷進化。創造力在不斷往年輕化去走,現在一些小學生的創造力已經提升了很多,這就是科技的手段和科技的方式帶來的變革。
其二是有利於更好地把資源做協同,包括信息資源、教育資源、教學內容資源。“我們協同的目的是不希望共享同一種手段,我們希望協同可以帶來更多個性化教育的體驗,所有知識是一樣,我們看到的牛頓定理都是一樣的定律,但我們最後用到的領域是不一樣,怎麼用科技的手段對現有的內容做更好的協同,帶來一些資源的普惠。”
通過技術的助力,徐玉濤希望重點關注三件事情:
第一個要關注老師,他們是教學者,傳遞知識的人;
第二個要關注的是孩子,每一個學生他們是求學者,而老師和求學者結合在一起的紐帶就是教學效果和方法,用教學方法去評估教學效果,這個是更好融合在教學管理方法裏麵的事情;
第三個是關注怎麼協同教學資源,把教學資源更好地協同在不同的環節裏麵。
騰訊徐勇群:教育+人工智能核心是培養麵向未來的人
在徐勇群看來,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這種複雜性包括信息化的複雜性、人工智能深入的複雜性、教育體係的複雜性等等。
“我是一個教書的,我認為我的教育體係,教育規律人工智能是符合教師的教育規律,還有99%的做信息化認為我是搞人工智能,我要的是改變老師的教學規律。”
在人工智能+教育,以及教育+人工智能的探討中,徐勇群提到: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本質更多是教育+人工智能,是教育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因為它有需求才能推動,沒有需求很難推動。
基於這樣的前提,徐勇群認為教育+人工智能有這樣幾個趨勢和關注方向:
其一,教育+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培養麵向未來的人。
“麵向未來的人才應該是更擁有自己天生的自主性的發展,在未來人才教育教學的過程應該有不一樣的測量體係,而這就是未來人工智能需要解決的。”
其二,教育+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相對比較單一。
“大多數我們講信息化鏈路裏麵可能更多的是關注在應用層的單一性的解決,而不是係統性的在治理層麵解決我們教育的根本。”
其三,教育係統不夠開放、不夠共享。這就意味著數據的不完整性。
“人工智能的第一要素是大數據,數據驅動為原則,當這個環節未被打通的時候,這個是人工智能驅動的核心的任督二脈沒有打通。”
其四,教育決策的算法單一。
“教育的數據是可以決定或者是可以推動人口學的,特別是如何解決一個單一的問題我們曾經在陝西做過一些嚐試,就解決現在一個學位派放的問題,都比較難。”
其五,教育擁有教育規律,技術的本身是要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
“也就是說今天很多人沒有關注的是人工智能的倫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會不會對未來的人才產生倫理的發生。”
其六,人工智能到現在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標準。
“這個標準現在國內還沒有開始去建立起來,我們講教育+人工智能它會麵臨這樣的現狀,這個是我們看到的現狀和難點。”
在這樣的問題及場景下,徐勇群提到未來騰訊希望在教育領域核心做三件事情:
第一是解決教育連接問題。
“人工智能也好,或孩子是教育信息化也好,它的最大解決問題點是教育的連接和教育的觸點,如果沒有觸點,數據的采集就不可能歸一,如果數據采集不能歸一,人工智能的驅動就很難完善。”
徐勇群表示騰訊在未來要依托於在社交領域人跟人的連接,人跟物的連接,人跟學校的連接,人跟職能管理部門的連接,去構建更加直接的人跟教育的連接這一套體係。
第二是在內容產業裏麵構建更多的包括資源體係,包括課程體係,包括麵向未來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體係。
第三麵向教育公益這個領域,騰訊將放在戰略位置。
百度劉釩:人工智能技術催生新崗位,企業要參與到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中
劉釩提到,人工智能會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戰略,其應用場景非常多。而新技術的出現又會催生很多新的崗位,也就會產生新職業技能上的不足。回到教育層麵,特別是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方麵有非常大力度的推動,這是整個產業或者是企業進入教育行業和學校、培訓機構合作的前提。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劉釩認為對人工智能係的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但目前問題仍然存在:
第一,缺乏明確統一的國家標準。“在這個新技術下,不管是教育界也好,還是產業界也好,到底人工智能的專業應該怎麼設置,到底大數據的專業怎麼設置,它的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是什麼,並沒有一個統一權威的標準。”
第二,從學生學的角度、從學的內容來說,現在的教育體製更偏向於理論教學,與落地的場景結合尚且有一定的距離。
“所以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很難以現有學習內容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能有這種實踐鍛煉的機會。”
第三,從人才需求的數量來說,應用型人才需求是最大,而這類人才恰恰是標準缺乏、距離應用場景較遠,因此缺口最大。“包括很多的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商業化的步伐其實是緩慢,是需要產業更無縫的對接,以及通過產業的產品化,項目化的能力去把這些好的成果做轉化。”
在這樣的現狀分析下,劉釩認為技術型企業在教育領域將充當這些角色:
其一,給予教育行業理解和實際落地實踐的經驗。
“人工智能的技術它一定需要一個領軍的企業,因為有在產業裏不斷落地的實踐,知道什麼技術能夠被真正商業化,被企業所利用,被社會所利用和開發者所利用,才知道我大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到底需要輸出給教育行業什麼樣產業實踐的東西。”
其二,使教學設計上更全麵、要有足夠完善的技術組合,為學校提供專業化的內容。
“現在人工智能最火的圖象識別,大家都在用人臉,刷卡和支付,像很多場景無人駕駛,像家庭智慧客廳也好,它需要的是多項複雜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組合。所以,如果我們要為學校去培養綜合性的人才,讓這個學生未來在就業過程中有更多選擇。”
其三,企業要對場景有足夠的了解,知道人工智能+產業如何整合。
“人工智能畢竟一個朝陽的階段,所以應用場景還在陸續不斷地產生。不同的行業去+人工智能,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都會對技術有不同的要求,要求所有這些內容必須要對場景。”
其四,開放生態。
“如果一家企業隻是以自己一家的技術實力去擁抱整個教育行業,去跟學校合作,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像技術平台型的公司,它很多的應用開發型的交互型的甚至上下遊的內容其實那不是它的強項。”
《培訓行業這一年·2019》新書將於1月初上市,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