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23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乾明 安妮 一璞 栗子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AI巨頭爭霸賽,今日微軟又邁出重要一步。
10億美元,投向知名AI盈利機構OpenAI,同時雙方達成一項多年合作協議——OpenAI接下來會在微軟Azure雲平台開發AI技術。
OpenAI說,要用這筆巨款進一步推進通用人工智能(AGI)研究。
聯想到OpenAI最初創立時直接對壘DeepMind,更讓微軟的投資多了幾分與穀歌競爭的意味。
而且微軟出手,財技一流,這筆投資不僅要讓OpenAI為微軟開發AI技術,而且微軟也會成為OpenAI獨家雲計算供應商,以後OpenAI不光要用微軟Azure雲,其AI技術輸出也要通過Azure雲。
於是爭議也就在所難免:
首先OpenAI作為非盈利機構,微軟這10億美元,到底算“讚助”還是算“財務投資”?
另外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這筆錢實際以Azure雲資源抵算,也並非10億美元真金白銀。
所以眾聲喧嘩中,真相究竟如何?
OpenAI拿錢,啟動商業化
根據OpenAI官方博客,這筆投資主要用於開發具有廣泛經濟效益的通用人工智能(AGI)。
之後,微軟將成為OpenAI的獨家雲計算供應商。
OpenAI正在微軟Azure內部開發一個可以擴展到AGI的硬件和軟件平台,進一步提升微軟Azure在大規模人工智能係統方麵的能力。雙方也將共同開發新的 Azure人工智能超算技術。
此外,OpenAI也在此次投資中披露了商業模式,宣布微軟將成為OpenAI商業化的首要合作夥伴。
OpenAI將把部分技術授權給微軟,然後由微軟把這些技術商業化,並將其出售給合作夥伴。
OpenAI也解釋了各種原因,自己正在開發一係列越來越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本。
以其開發的GPT-2來說,整個模型擁有15億參數,使用256塊TPU v3訓練,每小時都要花費2048美元。
雖然有直接的彌補方法,比如自己建立服務器,但OpenAI認為這會偏離初心,所以才選擇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從一開始的非營利機構再到現在進行商業化。
OpenAI這一路走來,諸多事情皆在意料之外。
OpenAI簡史:馬斯克出局之後
2015年,馬斯克與YC創始人Sam、天使投資人Peter Thiel一起創立了OpenAI,對標穀歌收購的研究機構DeepMind。
但OpenAI從一開始就明確其“非盈利”性質。
馬斯克最初的設想是,要借助這個機構的力量,打造AGI,還要由自己組織募資,不考慮商業化,不考慮財務投資,單純為了AI和人類明天。
一期發展資金也頗為順利。馬斯克、領英創始人霍夫曼、YC總裁Sam Altman等人慷慨解囊,宣布投入10億美元左右資金。
如此聲勢凶猛,自然招攬了不少大牛。“代表性如GAN之父”Ian Goodfellow、UC伯克利的教授Pieter Abbeel,都曾被馬斯克收入麾下。
研究推進起初還算順利,OpenAI效仿DeepMind打響名氣,開始進軍遊戲領域,並取得成績,還有機器人仿真方麵也有動作傳出。
但好景不長,Ian Goodfellow和Pieter Abbeel等大牛得而複失,先後又離職而去,外界也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
後來2019年年初,OpenAI突然宣布馬斯克出局董事會,更多內幕才被逐漸曝光。
核心如人和錢,都出了問題。
人方麵,馬斯克“控製欲”太強,OpenAI說是研究通用人工智能,但有時也被馬斯克當做他其他公司的顧問私屬,甚至還直接把知名研究員Andrej Karpathy挖去當特斯拉AI總監,搞得其他大牛心懷怨憤,而且馬斯克屢屢“AI威脅”的言論,也讓OpenAI處境糟糕,這為後來雙方分手埋下禍因。
錢方麵,馬斯克宣布了10億美元,但後來也被曝出隻是“目標數字”,與最終打到賬上的資金還有距離,於是資金方麵也就沒有得到保障,加之OpenAI隻管投入不問產出,耗費的資源與日俱增,沒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顯然難以為繼。
最終,今年年初,由於“利益衝突”,OpenAI決定讓馬斯克離任董事會,OpenAI也在此時喜迎6位新捐資人,包括視頻遊戲開發商Gabe Newell,Skype創始人Jaan Tallinn以及前美國和加拿大奧運選手Ashton Eaton和Brianne Theisen-Eaton。老捐資人裏德·霍夫曼則進一步追加了捐資。
△ Pieter Abbeel、Julia Galef和Maran Nelson
此外,最開始預想發展模式也不得不改變。
為了維持OpenAI的日常研究,他們正式成立一家營利公司,名為OpenAI LP。OpenAI表示,對於首批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率上限是100倍,後續的投資者會更少。
不過OpenAI成立營利公司後,並未見根本好轉,直到今日微軟10億美元投資。
當然,OpenAI成立的這幾年,並非全無成績。
在打Dota2這件事上,OpenAI的AI戰隊與人類戰隊數次決戰,在今年4月OpenAI Five Finals上,Dota2世界冠軍OG被OpenAI碾壓。更神奇的是,他們的AI不僅會和人類對抗,還能與人類合作組隊一起打Dota。
除了打Dota,OpenAI的語言模型GPT-2也同樣成為業界轟動一時的研究。這個造假新聞編故事以假亂真,能完成閱讀理解、常識推理、文字預測、文章總結等多種任務的AI模型,橫掃各大語言建模任務,成為“逆天般”的存在。
雖然達不到DeepMind和AlphaGo那樣的成就,但也算在業內打響了名氣。
這可能也是吸引微軟投資的核心原因,投資並購更多“基礎平台”,為未來競爭卡位。
畢竟去年6月,微軟就以75億美元收購了GitHub。
一般來說,微軟並不像是如此平台的收購金主,而且微軟甚至為GitHub開出了遠高於估值的收購價。
更出乎意料的是,微軟明確表態,被收購後GitHub依然是一個開放的平台,任何開發者都可以接入、擴展。開發者依然可以使用他們為自己的項目所選擇的語言、工具、操作係統,將代碼部署到任何雲服務和任何終端設備上。
今年1月,微軟甚至還將之前需要付費的私有代碼庫免費開放。
所以從那時起,微軟“真香”的評論一波接一波。
不知道這次投資OpenAI,會不會還將延續微軟最近的作風,把OpenAI的當紅方案——GPT-2在內的前沿技術模型開源開放,造福業界。
但如論如何,從GitHub到OpenAI,也能看出微軟在新技術浪潮中的態度和思路之變。哪怕是出於與穀歌的競爭,也讓之前wintel時代留下的霸道名聲改觀不少。
引發爭議
此事一公布,微軟和OpenAI自然嗨翻了天。
微軟CEO納德拉說:“這是追求AGI的雄心壯誌與我們核心業務之間的緊密結合,正是這種結合構建了當今世界的計算機。”
“人工智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之一,有潛力解決我們這個世界上最緊迫的挑戰,”納德拉說,“通過將OpenAI的突破性技術與新的Azure AI高性能計算技術結合,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人工智能的民主化,同時始終保持人工智能安全,這樣人人都能從中受益。”
OpenAI這邊,CTO Greg Brockman很開心,終於解決了大問題:“OpenAI正在創造一係列日益強大的AI技術,這需要大量資金,支付成本最簡單的方法是生產產品,但這會改變我們的目標。”
但關於這次合作的算力問題本身,Brockman回應說算力不是一切,他還舉了一篇OpenAI去年的數據,分析算力的高速發展。
OpenAI CEO、前YC總裁Sam Altman說:“10億美元中大部分會被用於OpenAI需要的算力,根據新合同的條款,微軟將會成為實驗室所需算力的唯一提供方。”
在和納德拉見麵時,Altman說:“我認為AGI將是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技術進步,”讓他擔心的正是馬斯克等人所說的AGI失控論,“解決這個問題是我們當今麵臨的最重要的社會挑戰之一。”
消息公布後,OpenAI的Ilya Sutskever在推特上表示,他們將在Azure裏訓練巨型神經網絡。
OpenAI的科學傳播人員Ashley Pilipiszyn則表示,除了AGI之外,他們還將解決氣候變化、醫療和教育等全球性問題。
兩家主角打得火熱,不少圍觀的行家,卻覺得此事有蹊蹺,仿佛是一個十億美金的宣傳項目。
《紐約時報》評價說,這筆交易也是雙方對外推廣的方式,OpenAI需要算力,也需要吸引世界級的研究員,這在當今的人才市場上很難做到;微軟正在與Google和亞馬遜在雲計算領域展開競爭,AI能力將有有助於這種競爭。
而這篇文章的作者,《紐約時報》記者Cade Metz則在自己的Twitter上評價說,雖然OpenAI坐擁不少重量級人才,但它一直處在Google Brain和DeepMind這些穀歌係天團的陰影之下。
縱使幾年內,微軟給OpenAI的十億美元投資到賬,也離人類造出AGI遠得很,既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足夠的金錢。就算人類真的能造出AGI,那可能也要到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之後了。
另一邊,就職於F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FAIR)的PyTorch之父Soumith Chintala幹脆幫微軟和OpenAI算了筆賬:
每年1億美元,一共10年,對兩家都是不錯的買賣。Azure得了品牌價值,可與Google Brain和TensorFlow一戰;AWS、Watson在谘詢和雲業務上也提升了品牌價值。OpenAI拿到了10億美元算力成本和營銷費用。
還有不少人覺得,這筆投資含混不清。
TechCrunch的記者Frederic Lardinois說,微軟官方沒有提供任何投資相關的細節,這讓她非常震驚,這意味著這筆投資非常不清晰。
A16Z合夥人Benedict Evans也覺得,這個“微軟將投資十億美元”的說法不明不白,說不清是買了股權,還是重新規劃支出。當他注意到“微軟不會一下子投入十億美元”的時候,就稱之為“那種投資”。
技術專家們就覺得更不靠譜了,隻不過他們關心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AGI這個噱頭。
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的CEO Oren Etzioni說:“我們還沒有到AGI即將實現的時候。”
Geoffrey Hinton則評價說:“這個問題太大了,我更傾向於專注我們能搞清楚如何解決的問題,我們為什麼需要AGI呢?”
另有許多吃瓜黨,對微軟和OpenAI聯手開發AGI表示瑟瑟發抖。比如:
還有甚者表示:
當然,也有眾多冷靜的小夥伴們,依然在惦記著OpenAI裏的“Open”:
總之,10億美元巨款官宣,細節不清不楚,業內熱議,圍觀群眾也爭論紛紛。
特別對於OpenAI又把“AGI”放嘴邊,恐怕江湖又要掀起一陣血雨腥風。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