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係統粉 >   IT資訊 >   微軟資訊 >  做了十幾年半成品的微軟,怎麼還不死?

做了十幾年半成品的微軟,怎麼還不死?

時間:2017-05-02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做了十幾年半成品的微軟,怎麼還不死?(1)

由於顧及與Intel的合作關係加上嚴重的大公司病,導致微軟錯失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同時自家擅長的PC業務更是連年萎縮。在移動互聯網高潮迭起的10年裏,微軟能夠活下來,也真是一個奇跡。

在這10年的時間裏,老對手蘋果重新崛起,Google在市場稱霸,同時,曾經的巨頭雅虎倒閉,巨無霸諾基亞手機頃刻倒下,摩托羅拉被賤賣,HTC稱霸又跌落神壇……

與之相比,微軟還是相當幸運。而更幸運的是,就在外界移動互聯網變革戰火越燒越熱之時,微軟每年的財報反而沒有受其拖累,營收幾乎一直處於上升狀態。

真是不可思議。那麼微軟這幾年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

1.

從1997年開始到2004年的7年時間裏,微軟就一直深陷反壟斷案危機中。從美國到歐洲,從日本到韓國,幾乎整個世界的司法部門都在跟微軟作對。

從瀏覽器到播放器再到服務器,各地司法部門動輒上10億的罰款著實讓微軟吃不消。微軟的法務部門也因此被戲稱為歐盟的取款機。

為了不讓自己“壟斷”的身份坐實,1997年深受其苦的比爾·蓋茨甚至專門給垂死的蘋果投了1.5億美金,幫助喬布斯研發全新的MacOS係統,同時還幫助這個老對手適配office軟件產品。

據說當時剛回到蘋果的喬布斯,親自給蓋茨打電話威脅:“如果不投資,我們就告你侵犯專利”。

隨後蘋果也很講義氣,在微軟深陷win98、win2000服務器係統壟斷之時,適時推出了自己的服務器產品。使得歐盟不得不把壟斷調查的重點轉向了多媒體播放器上。

經曆如此多危機之後,在鮑爾默的帶領下,微軟重新進行了產品布局。開始將目光全麵轉向企業市場,特別是office軟件、服務器係統產品服務上。在消費者市場上,微軟隻關注新產品的相關技術標準,然後隻收取專利費用,不與第三方公司直接競爭。

甚至在核心的Windows操作係統上,都做得三心二意,每一版新係統出來都還要分一個家庭版、企業版。

從此,競爭對手蘋果經常在自家發布會上,諷刺微軟Windows係統所使用的技術老舊過時、不思進取。而微軟的表現也確實如此,從2004年之後推出的Windows Vista、Windows 8兩個隔代產品,無論是代碼質量還是接口完成度亦或者是產品體驗,都屬於是半成品水準。擺明了微軟就是覺得PC市場一直在萎縮,然後用一些半成品收集用戶反饋,再來優化產品。

.NET這一服務軟件開發者的框架技術產品,從2002年發布到現在15年的時間裏一直都是個試驗品。過於不穩定的Win10係統,簡直讓用戶懷疑微軟到底是靠什麼起家的?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微軟一直在削弱消費市場對公司財報的影響,早就一心投入到企業服務市場上了。

2.

微軟近些年的盈利重點一直在office軟件身上,靠著專業的office辦公軟件,微軟早早拿下了全球的企業辦公市場。服務器係統及近幾年發展起來的Azure雲計算是微軟營收的另一個重點。

今天,微軟發布的去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微軟2017財年Q3季度總營收為221億美元,淨利潤達到48億美元。其中智能雲服務營收達到了68億美元;以Office辦公業務為代表的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營收貢獻了80億美元;個人計算業務營收萎縮到了88億美元,是唯一下跌的版塊。

整體算下來C端消費者市場的營收隻占到了總營收的7.6%,而在這一部分業務裏,Xbox遊戲機、遊戲、搜索廣告、office軟件、雲服務等產品服務還占據了大量的份額。

這麼算來,在大家生活中影響最為深刻的Windows操作係統對於微軟來說,早已不是重點項目了!而關於大眾消費市場,微軟則是靠著搶先布局的專利儲備,每年向Google、三星、蘋果、亞馬遜、華為等一眾廠商收取的專利費,都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

更吊詭的在於:微軟每年收取Android手機廠商的專利費,僅三星一家就達到了10億美金,這僅僅是2013年的數據!據公開的資料顯示,三星每賣出一台Android手機需要向微軟支付12-13 美元左右的專利費用,HTC則是10美元,其他包括LG、華碩、聯想、亞馬遜,以及製造Linux、ChromeBook設備的廠商也需要向微軟繳納相應的專利費用。

微軟的專利從通訊錄更新、文件同步、軟件菜單、瀏覽器,甚至覆蓋到手機打電話連接的基帶芯片處理器等,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專利向每一個後來者收取專利費用。這些費用隻需要法務團隊與財務部門進行配合審計,運營成本極低,基本全都是淨利潤。每年幾十億美金的專利費用,在200億美金的淨利潤裏非常紮眼。

在各家手機、平板什麼是所有電子設備廠商身上薅的羊毛足夠讓自己活得很滋潤。根據 2011 年的數據,微軟收取的 Android 專利費是旗下 Windows Phone 銷售收入的 5 倍。

3.

為什麼配合蓋茨打反壟斷案的喬布斯,最後能夠帶領開創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而蓋茨的微軟麵對蘋果曆年發布會上的諷刺,卻能無動於衷?

事情顯然不是如此!

微軟僅僅是讓給了蘋果部分利基市場,稍大一點的市場從來就沒鬆過口。這就像Intel與AMD的關係一樣!從1998年鮑爾默升任微軟總裁,2000年成為微軟CEO以來,一直都在推動微軟新業務——特別是硬件業務發展。鮑爾默看到消費電子硬件業務未來的前景,希望在此領域能有所作為。

而從2000年到2008年的時間裏,作為微軟董事長的比爾·蓋茨,則一直忙著打造麵向未來的智能豪宅。

麵對移動互聯網這麼大的市場,微軟從1996年就開始布局,一路追打,隻是自己內部利益混亂,無法統一決策資源堅定的打進去。這就是微軟難以根治的大公司病。

1995~2000年,整個IT行業陷入了發展方向問題,到底是向高性能計算方向發展,升級替代市場現有產品;還是打造迷你的掌上電腦,開拓全新領域?

微軟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麵加強Wintel聯盟合作,繼續打造高性能計算機;一方麵在1996年推出了嵌入式操作係統Windows CE,向工業計算機、掌上電腦領域進軍!

1997年,Intel聯手整個產業鏈力推RAMBUS的DR DRAM技術。由於Intel與RAMBUS的野心太大,想要將內存的傳輸速率從100MHz的水平一步提高到600MHz甚至是1066MHz,最後在1998年底因為過多的技術缺陷而失敗。

同期,由於Intel與RAMBUS打出的專利費太高,台灣威盛聯合多家內存、係統模組廠商推出了133MHz的SDRAM方案,成為替代方案。到2000年,Intel與RAMBUS開動專利戰使得整個市場開始禁用威盛的產品,導致威盛錯失發展良機,也為Intel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如此一來,妄想一步登天的高端計算設備計劃泡湯了!

同期,蘋果快速推出了PowerPC架構的iMac、iBook產品,向掌上電腦、輕辦公市場發力。

另一邊,微軟也沒有閑著,從1997年開始聯合威盛旗下的HTC開發Windows CE掌上電腦產品。

2000年,經曆過Kangaroo、iPAQ的成功之後,微軟基於Windows CE開發出全新的Windows Mobile,開始進軍智能手機市場。從此HTC占據了Windows Mobile設備市場80%的份額,直到2009年,HTC的Windows Mobile設備都在智能手機領域占有大量份額。

2006年,微軟看到蘋果iPod與iTunes綁定在Mac電腦上在市場上的巨大潛力後,推出了自家的Zune播放器產品。這是微軟推出的第一款硬件產品,同時還推出了Windows電腦端音樂管理軟件Zune,並將這一軟件適配到了Windows Mobile上。

可是,Zune跟此前Dell的MP3一樣,都未取得成功。

2002年,Dell為了打敗蘋果iPod,主動幫蘋果在自家PC渠道裏銷售iPod。2004年Dell推出自己的MP3產品,性價比更高,但是長得太醜,最後以失敗告終。

2010年,微軟推出了Kin1/2兩款Windows Phone產品。

但都失敗了。

4.

至今,微軟已經開發了20年移動產品,但微軟卻從未認真優化好相關的開發者服務!

雖然2002年,微軟就已經發布了.NET技術框架,但15年來,這一款產品都是以實驗性產品的形象存在!無論是Windows桌麵係統,還是Windows移動係統,長年以來,微軟操作係統的API接口一直未能統一,前向兼容性很差。

由此導致了Windows移動設備的開發者生態一直不完善,發展了十多年的Windows Mobile,應用數量用戶體驗還不如推出兩年的iOS。

微軟受製於投資人對風險的控製,一直難以全身心的進軍硬件領域。由於軟件銷售的業務模式,使得微軟商務部門相對強勢,到處都是“總裁”。內部管理的製衡也是一個問題。

在鮑爾默時代,雖然給出了漂亮的營收財報,將蓋茨的咄咄逼人風格改成了親善和睦的形象,並力排眾議收購Nokia,但也難以按照戰略規劃來重組產品研發策略。畢竟,鮑爾默還是從商務部門走出來的,還是難以很好把握好產品節奏。

就算鮑爾默曾經是蓋茨的大學室友,曾經在數學考試上遠勝蓋茨。

從2014年,熟悉技術產品的納德拉上台之後,控製好軟件產品發展後,終於贏得了蓋茨與投資人的認可,開始全麵布局軟硬件技術路線。

在WP、Windows RT、Win10經曆了多年半成品的尷尬後,馬上推出的Windows 10 Cloud係統,終於要邁出向合格的完成品轉換的步伐了!

不過,為什麼前幾年鮑爾默在任的時候,納德拉沒有拿出這樣的產品規劃?這樣的產品規劃真的很難嗎?

文/水上焱

本文係百略網(www.ibailve.com)原創,微信ID:wwwbailve。

我要分享:

最新熱門遊戲

版權信息

Copyright @ 2011 係統粉 版權聲明 最新發布內容 網站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