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18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1976年,英國學者李約瑟的這句深刻發問,讓當時的中國如夢初醒,開始去反思中國技術的本質。而現在,我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應和思索,在實踐中走到了那一步呢?如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依然沒變:我們應該如何發展技術,技術創新的根本是什麼。尤其是,在這個鼓勵創業的社會熱潮中,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清醒。
圍繞《技術的本質》,「聽好書」采訪了微軟加速器·北京CEO檀林,聽他聊了聊讀完這本書的一些延伸性思考。在采訪中,他對當下中國的技術發展狀況和創業熱潮,表達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自古以來,中國就缺乏探究事物本質的好奇心,從而造成了技術的落後,而現在,中國的教育體係製度依然缺乏一種科學性思維。對於創業,他認為年輕人盲目跟風並不可取,創業者應該回歸初心,知道自己想創造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中國太講究實用性了,沒有對終極真理的探究盡管我們在古時候有許多領先於世界的技術,但我們沒有科學家。許多匠人可能不知道技術背後的原理,但他們可以通過一些觀察,對自然現象進行捕捉,去做一些模仿和再造。然後,這些技術通過迭代,越來越好。這也是《技術的本質》裏談的,技術是對現象的觀察、編程和模仿。
所以,我們沒有探究到最後的本質。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把東西做出來。我們不需要知道原理。中國的很多東西,是不用說破,是一種頓悟或者一種理解。
科學其實是從哲學中發源的。但中國的哲學沒有在探究終極,缺乏一種哲科思維。所以中國的哲學沒辦法生成科學。其實,科學已經把哲學的研究領域一塊塊給摘走了,所以現在,哲學沒有什麼可研究的東西了。但其實在古時候,哲學、科學是不分的。亞理士多德是科學家,也是哲學家;牛頓其實也認為自己寫的是自然哲學。
西方的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誕生科學,但中國太講究實用性了,沒有對終極真理的探究,所以它產生不了科學性思維。我覺得,這其實是東西方思維模式的一個最大區別。
我們的教育製度依然缺乏科學性思維
現在,我們的教育體係製度依然如此。中國有大量的廉價工程師,這是前一段時間我們可以通過山寨,快速攫取其他國家研究成果,能快速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工程師就是運用已經出現的技術組合,通過組合式創新實現所謂的技術創新。這些針對中國市場的特質——人多。我們在移動互聯網全球領先,就是因為有這些客觀條件。
但是,在基礎科學方麵的一些研究,中國現在其實還不是很強。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是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將近20倍。我們大概是0.29%,就是你發完paper,但這paper裏頭這些東西能轉化成市場的東西隻有0.29%,全球平均水平5%,北歐有些國家是將近10%。
問題出在現在的大學跟企業有一些嚴重脫節。一是大學的KPI,發paper,都以量取勝。二是沒有轉化機製。像這些高校拿的國家級課題,都要求企業做配置。而與這些高校對接的企業其實不在乎創新。所以,讓這些企業來作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機製,效率是非常差的。
像德國、美國,在大學周邊專門設置研究所,就是把基礎科學研究的一些成果,不同的教授的、不同學院的一些成果組合起來,去做一些可麵向市場的轉化。像德國就有轉化大學科研成果的研究院,幾十萬的德國中小企業交它會員費,它幫這些企業來做整個的這些科技成果轉化。這套機製就比較健康,而且效率會比較高。
我們現在在這塊,都是在各個企業裏頭有自己的研究院。但是,現在技術變化越來越快,可組合的模塊也越來越多,我們其實需要更多的跨界。所以,你光依靠企業內部的研究院去組合這些技術,做這種麵向市場的創新,是能力缺失的,是不夠的。一定要把它們提煉出來變成一個公共服務,變成一個麵向社會的服務。而且這些服務不光是麵向大企業,更多的要麵向小企業。
真正的創業,是受內心的驅使去追逐一種使命
從我的經驗來說,我還是希望,年輕人出來的時候,不要一下子直接去做大學生創業。因為它成功率會非常低,而且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一些年輕人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盲目去做創業,是對整個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消耗。剛開始創業時,資源大部分不是自己個人的,而是來自社會的,這就容易造成社會資源的低效利用。
創業目前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是沒有經過獨立思考然後決定去做創業的,都是跟風,都是看別人要做,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所以最後大家變成了,去追逐一個機會。但真正做創業,我覺得應該是,受內心的一種驅使去追逐一種使命。這樣的創業和這樣的創業者,才是更有可能成功的。
所以,還是一定要想明白,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你要做的事情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回歸到事物的本質,逆向思維。回到初心,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你到底是去追逐一個機會,還是真的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能從根本上帶來十倍以上的顛覆性的創新。想明白了,然後再來獲得社會資源的幫助和支持。
我建議,也不一定非要進到大公司,年輕人可以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別盲目跟風。他們先可以到一些企業裏先去感受一下,積累一些人脈和經驗。在不同的崗位上先曆練一下自己,保持一種終身學習的成長心態。
檀林
微軟加速器·北京CEO
長江商學院EMBA,曾任美國CA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美國甲骨文公司大中國區渠道銷售總監。
編輯:常少華 上官惠東
《技術的本質》已在精雕細課APP上線,免費聽作者本人為你講述~
關於「聽好書」
「聽好書」是新東方旗下「精雕細課」APP的原創讀書欄目,由一批資深媒體人打造。精選“有品、有趣、有用”的好書,連接書與人,針對社會和人生問題,尋找解決之道,展開對話。
我們每周陪你精讀一本好書,直播一次新書對談,通過專家學者的深度讀解,從書出發,打開生命的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