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03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2018年8月22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北京召開“投資人力資本,擁抱人工智能:中國未來就業的挑戰與應對”報告發布會暨課題研討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等領導到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呂薇,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以及來自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委的領導也出席了發布會。
嘉賓金句縱論人工智能與中國未來
在此次大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了《人工智能與中國未來就業白皮書》,這也是國內首次發布專注於人工智能對中國未來就業市場影響及應對策略的係統性政策研究報告。
《人工智能與中國未來就業白皮書》指出,“人工智能的興起恰逢中國經濟社會結構的快速調整,這意味著未來十年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迎來了一個黃金窗口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濟中服務業發展滯後但正處於快速擴張階段,就業蓄水池容量較大,而且數量型的人口紅利正開始衰退,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衝因為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就業衝擊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問題。”同時,《人工智能與中國未來就業白皮書》也提到,“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紅利的同時,需要妥善應對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一些負麵的社會後果。”
下麵是部分與會嘉賓對人工智能與中國未來的精彩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
隆國強表示,在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做好前瞻性研究至關重要,既要研究如何發揮技術進步帶來的優勢,又要研究如何防範技術帶來的風險與不利麵。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
張義珍表示,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帶來的挑戰,應該把穩就業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的就業為出發點和著力點,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與人工智能相互支撐、協同發展,以此推進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防範失業風險,兜牢民生底線。
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
魯昕表示,各部門、各領域,尤其是政策製定部門應該具有兩個能力,一是前瞻性思維的能力,二是前瞻性行動的能力,知行合一,才能更好適應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
盧邁表示,我國在兒童早期養育和學前教育方麵還有明顯短板,職業教育質量也存在缺陷,很難適應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就業環境。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應對未來挑戰,要盡快、要盡早。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
沈南鵬表示,我國已經處在人工智能大變革的前夜,惟有主動擁抱變化,抓住人工智能創造的巨大紅利,同時未雨綢繆,應對好人工智能帶來的難題和挑戰。
人工智能將深刻改變就業市場
來自彙醫慧影、微軟、IBM、阿裏研究院、波士頓谘詢、清華大學等多個行業領先企業和機構的課題組,深度參與了《人工智能與中國未來就業白皮書》的報告撰寫。
微軟課題組認為,“隨著技術的創新突破與變革,由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共同驅動的未來社會即將到來。”針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微軟課題組認為,在設計人工智能係統時必須遵循“公平、包容、透明、負責、可靠與安全、隱私與保密”這六個道德基本準則。通過對人工智能的合理利用,能幫助全世界有效解決區域性挑戰和全球性挑戰,推動社會進步,創造更多經濟機遇。
IBM 中國商業價值研究院課題組指出,人工智能技術能給企業帶來多方麵的業務價值,企業希望更加快速利用人工智能獲得收益,在技術、人員方麵麵臨這嚴峻的挑戰,包括製定公司戰略、合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調整員工角色和技能,培養人工智能所需要的人才等。
阿裏巴巴研究院的專家,以阿裏巴巴平台(天貓、淘寶商家)為研究對象,采用商家調研數據、商家焦點訪談方式,就人工智能在電子商務行業的應用和就業影響進行了研究。課題組發現:在商家業務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對約180 萬個崗位(包括客服崗位、店麵設計、數據分析崗位3 類崗位)產生影響;超八成商家已經采用平台提供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了智能工具的電商,其銷售額總量、銷售額同比增長率以及人均銷售額均顯著大於未使用智能工具的電商;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的正向促進超過了負向衝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顯著提高了電商從業人員的收入。
波士頓谘詢公司(BCG)課題組就人工智能對金融行業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進行了評估,根據其建立的“BCG 2027 人工智能對金融業就業市場影響模型”測算,到2027 年中國金融業約23%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其影響方式為崗位的削減或轉變為新型工種,其中銀行、保險及資本市場的工作崗位削減比例分別為22%、25%及16%。而其餘77%的工作崗位將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工作時間減少約27%,相當於效率提升38%。
醫療AI人才是產業發展關鍵
作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人工智能與中國未來就業白皮書》合作方,彙醫慧影承擔了《人工智能技術對醫療服務業影像展望》(以下簡稱《報告》)的撰寫。彙醫慧影課題組認為,人工智能將對醫療行業帶來深刻的變革,主要表現為:
第一、AI醫療提升醫生效率,解決醫療資源的供需不平衡問題。
中國影像醫生存在巨大、不可彌合的需求缺口,一方麵影像醫生普遍高負荷工作,另一方麵漏診誤診率居高不下。並且,優質影像醫生培養周期長、成本高,未來影像醫生的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
而通過AI影像技術,大幅度提升影像醫生工作效率,對於緩解我國影像醫生短缺局麵具有特殊的價值。以彙醫慧影AI產品為例, 能將影像醫生閱片效率提高40%,準確率普遍超過90%,並且已經在超過700家醫院落地實施。
第二、人機共生將成為常態,AI不會讓醫生失業。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能將原來機械的、重複的工作替代掉,讓醫生能專注於更有價值得事情。
但是,醫生永遠是醫療領域的核心,其專業知識和作用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來最棒的診療師不是醫生,也不是人工智能係統,而是人機協同體,醫生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高效的完成醫療工作。以疾病診斷為例,可以先用人工智能係統進行疾病篩查,對於篩查出來有問題的患者再交由醫生進行進一步確認,這大大減輕了醫生的工作負擔,形成很好的人機協同效果。
此外,彙醫慧影課題組重點介紹了高素質人才對於發展醫療AI行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醫療AI人才現狀,並對加大專業人才培養給有益的建議。
課題組認為,人工智能醫療影像的發展倚重高端人才,人才的質量和數量決定著人工智能醫療影像行業的發展水平和潛力。但同時,人工智能醫療影像人才出現了全球性短缺的局麵,並且呈現出“科學家挑大梁、中間層後繼無力”的人才結構。另一方麵,影像醫生多半隻具有單獨的醫學背景,知識結構比較單一,極少具備跨學科學習背景,在數據處理、工科經驗顯得尤為不足,不利於推動醫療AI行業的發展。
麵對這樣的問題,彙醫慧影課題組認為,在專業的醫療影像領域,應用及平台開發者不僅要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更要對醫療影像識別有深入了解,人工智能+醫療的複合背景人才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參考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人才培養經驗,課題組認為我國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加快我國醫療影像AI人才的培養:
第一、醫科學校重構知識架構體係,加強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推進學科交叉,構建多學科的生態係統人才的培養。
第二、加強產學研醫深度融合,鼓勵企業創辦研究機構,與學校聯合建設實驗室,共同培養人才。
第三、醫療AI企業,利用自己的產品化經驗、工程能力以及市場推廣體係,幫助醫院或者高校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第四、積極吸引海外相關人才回國創新創業,共同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最後,課題組認為,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意味著就業升級,而就業升級必然會讓一些“低端”就業崗位消失,這是個必須經曆的過程。為了降低人工智能對於就業的影像,政府有必要出台相應的政策措施,解決人工智能技術變革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比如通過財稅政策做好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通過統一的社會保障製度妥善解決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勞動力的生存和再就業問題,強化職業教育與再就業培訓體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