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27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沒錯,你沒看錯,微軟確實將數據中心變成了"海底撈",但此刻請不要腦補排隊兩小時,吃上兩小時的某知名火鍋企業。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或許是受到儒勒·凡爾納(法國作家,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的影響,又或許是受到阿湯哥在碟中諜5中的啟發,微軟將裝有864台服務器和相應冷卻設施的數據中心裝入40英尺(約12.2米)的鋼鐵膠囊中,然後將其丟到了海裏,海裏,裏。。。
即將下海的數據中心(圖片來自wordlesstech)
"全世界約有50%的人在海岸120英裏內生活,為什麼數據中心不可以呢?"微軟英國負責人辛迪-羅斯(Cindy Rose)在一篇博文中說到,"讓數據中心更靠近人群,豈不是可以更好得體驗互聯網!"
於是乎,微軟便開啟了名為" Natick "(Natick本義為美國一沿海城市)的海底數據中心計劃。
Natick第一階段於 2015 年 8 月至 11 月在美國太平洋沿岸約 1 公裏的海底展開試驗。本階段為Natick 第二階段,在今年6月份微軟將該數據中心沉到了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水域的海底,距離海麵117英尺(約36米)。
根據微軟方麵的介紹,該數據中心連接歐洲海洋能源中心的水下電纜,可在海底運行五年時間,無休保修,在需要的時候可將其打撈出來。這樣看來,這數據中心才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撈"啊。
Natick下海中(圖片來自numerama)
從15年Natick開始第一階段試驗,到今天水下膠囊正式下沉,3年的研發試驗,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微軟海底數據中心圖的是什麼?
首先,請告訴我如今互聯網領域最火的是什麼?沒錯,就是雲計算。而數據中心作為雲計算的物理依托,是數據存儲和計算的重要場所。AI和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人民群眾對網絡和計算的需求愈發旺盛,本就不充裕的數據中心變得更為捉襟見肘。
我們都知道,建造一個數據中心的花費是非常大的,主要可分為一次性投資成本和後期運行維護成本。一次性投資成本主要包括硬件采購費、土地取得費和工程建設費等。後期運行維護費裏,最大頭的莫過於電力成本了,而電力成本也可分為兩部分:一是讓數據中心運轉起來的電力成本,二是為數據中心降溫的電力成本。數據表明,每年僅數據中心消耗的電量可達全球用電總量的2%。
Natick內部服務器及冷卻設施(圖片源自naval-group)
根據計算,假定一個數據中心使用年限為10年(IDC統計的數據中心平均使用年限為9年),該數據中心TCO(總擁有成本)構成裏,占比最大的是電力成本,達到20%。而在電力耗能上,隻有47%是用於數據中心運轉,卻有41%是用於數據中心冷卻。
談完數據中心的冷卻成本,我們再講一下PUE值。PUE是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的簡寫,是一個評價數據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標,計算方法為PUE = 數據中心總設備能耗/IT設備能耗,因此,可以得出,PUE 值越接近於1,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越高。
而根據2012年Uptime Institute對各家企業最大數據中心的調查,該PUE值在 1.8-1.89 左右,我國在《"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要求2018年新建雲計算數據中心PUE值不得高於1.5,2020年新建雲計算數據中心PUE值不得高於1.4。
2012年平均數據中心PUE值(數據來自Uptime Institute)
講完Natick項目的背景,我們再來看看,海底數據中心又能為微軟贏得什麼?
首先,降低數據中心的成本。雖然在這3年裏,微軟投入了大量財力人力,但該數據中心一旦穩定運轉,微軟可謂一勞永逸。相比普通數據中心,在一次性成本上,微軟海底中心僅需出資打造一根密閉的鋼鐵膠囊,無需土地取得費和工程建設費;在後期運行維護上,3900 J/(kg℃)比熱容的流動海水成為海底數據中心的天然空調,完全省掉數據中心的冷卻電力成本,對降低PUE值起著重要作用。
其次,為微軟贏得客戶。如今,微軟Azure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雲平台,而雲平台的所以服務均依托於數據中心。海底數據中心成本的降低,使得微軟能夠在提供相同服務下,以更低的價格贏得客戶的親睞,而這,或許才是微軟的最大目的吧。
我們常說,凡事都有利弊,海底數據中心為微軟帶來這麼多好處的同時,筆者也認為存在著一些隱患,這麼多的海洋生物,這個能給它們帶來溫暖的鐵疙瘩,會被拿來做巢嘛?海底生態係統本就不強,如果海底數據中心大規模應用,水溫的升高又是否引得蝴蝶效應,給整個海底生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呢?
蒙塵的Natick(圖片來自insider)
不可否認的是,微軟Natick項目是對數據中心建設的一次大膽嚐試。雲計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數據中心將挑起更重的擔子。如何通過降低數據中心電力消耗,以降低PUE值,進而降低TCO,這也是除微軟外,所有數據中心運營者的思考方向,微軟這個腦洞項目值得瘋狂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