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21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微軟湊到了自己的一桶金,完成了創業的最原始積累,但這個時候微軟還是一家小公司。對比一下宿命中的老對手蘋果,也沒什麼優勢,而PC依舊還是個相對高端和小眾的玩意兒,除了商業公司們會拿PC幹點正事,比如建立一個股票模型。
直到喬布斯在1977年推出了Apple II,而讓AppleII大賣的,其實是世界上首款電子表格軟件VisiCalc,因為它的出現讓一個不懂編程的人也可以在Apple II上進行財務模擬,這下把PC的生產力屬性全解放出來了,而相比智能手機,現在PC市場雖然萎靡,但不死的原因就是其較高的生產力屬性。蘋果滿足消費者的個人計算的要求,而軟件出身的微軟深知,讓蘋果大賣的可不是硬件,而是能夠直接產生價值的軟件。而為了賺錢,微軟做了這麼件事,就是讓自家的生產力軟件通過外插軟卡的形式在Apple II上工作,而賣兼容軟卡這招讓微軟在1981年一年就賺了800萬美元。說白了,蘋果打造硬件提供平台,微軟則是平台上的開發商。但微軟之所以能在PC領域對蘋果實現經濟和口碑的反超,甚至最終成為PC領域的霸主,那相當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當時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商Big Blue(藍色巨人),也就是IBM,在Apple II的時代,他們造的是與之相對的高端商用計算機。在初期IBM從上到下幾乎壓根兒都認為PC是個低檔玩意兒,但隨著PC日漸繁盛,IBM開始意識到個人計算業務對企業的重要性,想要分一杯羹,最大問題就是時間不夠,在一年內從無到有打造出一台可以和蘋果相抗衡的PC產品,那絕對是要Open Mind,也就將所有構成一台PC的硬件軟件全部外包,這在IBM的曆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
經過幾個月的是努力,IBM終於東拚西湊了硬件部分,但卻意識到要是沒有軟件和操作係統,PC就隻能當做鎮紙。接下來的故事十分的戲劇性,創業要靠天時地利人和,光努力不夠,你還要點運氣。IBM請求微軟為其開發操作係統,但因為當時微軟隻涉及機器語言和軟件,蓋茨毫不猶豫地向IBM推薦了操作係統之父Gary Kildal和他開發的CP/M,但IBM卻莫名吃了閉門羹,至於Kildal為啥拒絕IBM,坊間流傳著各種說法,有興趣的同學自己查查。反正,Kildal犯了一個被認為是PC史上最蠢的錯誤,就是拒絕IBM。灰頭土臉的IBM再次轉投微軟,相比於Kildal,蓋茨和保羅顯然更有遠見和膽識,在極其保密且緊迫的情況下,直接收購CP/M競爭對手,開發出和CP/M極其相像的PC-DOS,其實就是IBM專屬MS-DOS,沒錯,就是我們小時玩的那個還要輸入命令符的那個DOS,為IBM的PC保駕護航,當時喬布斯曾在報紙上發廣告Welcome, IBM. Seriously,諷刺IBM步履蹣跚終於進軍PC市場,但殊不知迎來的卻是大灰狼,自己才是小紅帽。到了1984年,MS-DOS搭配IBM PC的軟硬件組合方式已經成為行業主流標準,至此也與蘋果軟硬兼施的策略形成了對立麵,雖然二者嚴格意義上都算是Personal Computer,但正式因為IBM為微軟打下的良好群眾基礎,MS DOS和後來的Windows都在各自的時代成為了PC的代名詞,與蘋果的Mac針鋒相對,可見微軟的影響力。而在MS-DOS之後,就是所熟知的 Windows的統治時期了。Windows是最為成功的圖形化操作係統,英文叫,Graphical UserInterface,簡稱GUI,但與DOS一樣,GUI的設計思路並非來自於微軟或者是蘋果,這老鼻祖可是當時的技術先鋒施樂旗下的parcalto實驗室。但為什麼微軟上位了呢?
其實,一款好的大眾產品或者消費級產品一般都要經曆創造,完善和普及三個階段,隻完成了技術創造,那隻能說是階段性成功,簡單來說施樂完成了創造,蘋果和Macintosh進一步完善,而將GUI真正發揚光大,探索出合理的商業模式並完成普及的還是用戶基數巨大的微軟和windows。另外,DOS時代,微軟從來都是一次性收取硬件廠商的授權費,而Windows之後,伴隨著一眾生產力軟件的誕生,微軟積極探索出按照份數收取費用的軟件變現模式,而在多平台互融的今天,為適應移動和互聯網優先的大趨勢,訂閱式又不失為一種更好的嚐試。從商業模式的意義上講,微軟在軟件收費上每一次改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總結一下,縱觀微軟的發家史,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借著PC的誕生完成最原始的資本和用戶積累,第二是借著PC的普及走向極勝,而每個階段,微軟都找到了硬件廠商作為跳板,跟上了節奏。別以為找跳板很容易,相對於需要技術積累的顛覆式創新,商業模式上的突破同樣值得敬佩和學習,畢竟商機並不是那麼容易把握的,而後來Steve Job也評論道,蓋茨喜歡把自己標榜成一個做產品的人,但他真的不是,他是個商人,最終也成了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你想想,都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了,敏銳的商業嗅覺肯定是絕對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