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02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日前,在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學生科技大賽微軟“創新杯”廣州地區賽事複賽中,來自暨南大學學生團隊的創新項目,幫助普通人提高豬肉等食品安全檢測的“基於雲數據的手持式智能光譜儀”,獲得複賽第一名。
團隊的三名成員均是出生於1997年的大三理科生。他們中有GPA全班第一,愛聽民謠做實驗的男學霸,也有從初中開始玩編程的廣州本地女生。雖然還在上學,他們卻已擁有多項個人發明專利,在國外發表過SCI論文。
在接受廣州日報采訪時,這些95後講述了自己從大一開始泡實驗室,專注創新發明的有趣經曆與三年未有更新朋友圈的忙碌,也講述了對未來的期待。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丹陽
圖/實習生譚蓉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1997年出生的廣州女生畢曉琳上大三,她所在的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光電工程係隻有6名女生,6名本科女生全都進入了由導師和研究生主導的光電實驗室。
1愛看《偶像練習生》的女“程序猿”畢曉琳是6個女生中最早進實驗室的。她是一個說話溫柔、愛笑活潑的長發女生,也是一個非計算機專業的編程高手。
畢曉琳的編程啟蒙全靠自學,而且是背著父母,來自她現在看來“比較幼稚,都不好意思說”的小遊戲。
早在廣州四十一中上初中時,初二的她和當時的同學都迷上了一個叫《奧比島》的在線小遊戲。一次玩遊戲時,有人在遊戲中設置了釣魚程序,拿走了她的賬戶和密碼。為了奪回自己的遊戲賬戶,畢曉琳自學了編程,並如願以償拿回了賬號。高中後,她進入廣雅中學,學校裏也有編程課,但由於高考學業壓力大,留給她學習編程的時間並不多。上大學時,家在廣州的畢曉琳對學校隻有一個要求,不要出天河區,由此她進入了暨南大學理工學院。
大一時,由於對所學專業的光譜儀產生了興趣,從小喜愛自己動手、思考解決問題的她就想能不能把笨重的光學儀器變小,方便在生活中使用。
帶著這個想法,學有餘力的畢曉琳,通過考試後加入學院所在的新型光電材料與激光技術研究團隊,開始了“泡實驗室”的大學生活。
畢曉琳的宿舍在北門,理工學院的實驗室在南門,正好橫穿暨南大學,走下來至少要20分鍾。畢曉琳笑說,除了周末回家,她的大學生活就是宿舍、教室、實驗室,三點一線。有時放假,她也會從家回來呆在實驗室。
到了大二,由於實驗室所需的時間越來越多,性格外向愛笑的畢曉琳退出了學校的社團,開始專注在實驗室琢磨自己的光譜儀,琢磨編程算法,寫論文,參加創新比賽。她笑說,自己的課餘時間太少,沒空旅行,沒空逛街,甚至少到大學三年的朋友圈都幾乎沒再更新。
唯一的“奢侈”愛好,就是吃飯時觀看《偶像練習生》,因為她是節目的“鐵粉”。
2午夜實驗室聽民謠的男學霸和畢曉琳同時進入實驗室,也是光譜團隊成員的男生魏立駿,也出生於1997年。他來自廣東茂名,戴著一幅時尚的圓眼鏡,外表清秀。魏立駿說話慢條斯理,有點學究氣息,卻自帶冷幽默。因為長相跟越南一個偶像組合成員十分相似,他被實驗室裏的女生們調侃是“越南洗剪吹組合”成員之一。
同樣上大三的魏立駿不僅在全係GPA(平均學分績點)第一,在大學期間還有兩項個人發明專利,並達到同專業研究生畢業時的標準之一:至少發表一篇SCI論文。
魏立駿是一個標準“電子宅男”,平時喜歡聽音樂、看《權力的遊戲》等美劇,最大的愛好還是呆在實驗室。
周末休息時,從早到晚呆在實驗室對於他是常事。課後到實驗室改論文,做實驗對他來說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是大學生活,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下課後,來不及去食堂,他就直接在實驗室外叫外賣盒飯。
實驗室對魏立駿來說並不悶,也沒焦慮和壓力,沒人硬性要求他去實驗室,要呆多久。因為實驗室的位置有限,老師、本科生和研究生混合使用。他反而是自己感覺在實驗室的時間不夠用。
3自備“睡袋”獎金用來買零食推開暨南大學理工學院410實驗室的大門,除了台式電腦、擺滿書籍和論文的辦公櫃,實驗室最顯眼的地方就是一道透明的玻璃幕。
玻璃幕牆內有幾台碩大的光學研究儀器,裏麵一年四季恒溫恒濕。為了保持光學器材靈敏度,進去做實驗的人要穿白大褂、拖鞋,經過1分鍾左右的密閉空氣吹風除灰,才能進實驗室。
這就是魏立駿、畢曉琳和他們的師兄師姐、導師一起工作的激光光學與激光工程實驗室。
實驗室的特別之處是在對著校園裏正發著嫩芽的綠樹的窗台旁,精心擺放了兩瓶五顏六色的康乃馨,給氣氛單調的實驗室添了一抹亮色。這些康乃馨是魏立駿的女朋友,在幾天前他生日時特意送來的。
性格外向的畢曉琳笑稱魏立駿是班上名副其實的學霸,因為實驗室裏的本科生都忙得成了“單身狗”,隻有他同樣在實驗室,居然還“脫單”談戀愛。
實驗室的辦公櫃上方則有幾個睡袋,也是幾個本科生買的,因為下課後時間緊,回北門的學生宿舍太遠,他們休息也在實驗室裏。
學生們的指導老師、光電工程係副教授朱思祁笑說,“這都是他們自己買來的,沒人抓勞工幹活,也沒人鼓勵他們睡在實驗室。”
實驗室的門口還堆著一箱箱的巧克力威化餅、花生米、甜飲料等高熱量的零食,像一個小食品倉庫。這是魏立駿、畢曉琳他們參加各種創新比賽和專利獲獎後,用獎金買的。學生們獲獎買零食,在實驗室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用光電工程係副教授朱思祁的話說,這些本科學生,通過比賽競賽獎金,在上大學時都已經是“小富翁”。對此,魏立駿則不好意思地說,“就是解決了自己的生活費。”
1985年出生的朱思祁,本科也是在暨大就讀,在國外攻讀博士後他回到學校任教。畢曉琳和魏立駿是他回國2年來,帶的第一屆本科生。
朱思祁說,鼓勵本科生進實驗室是暨大光電工程係的一個特點。此前,曾有一名本科生在實驗室操作失誤,導致一台價值20萬元的儀器被燒壞。雖然心痛儀器,但朱思祁還是安慰這名學生不要有心理負擔,繼續進實驗室。
在他看來,本科生沒有研究生那麼大的論文壓力和負擔,反而更容易發散思維,有更多時間在實用創新中取得成績。
4像檢測指紋一樣測豬肉此次獲得微軟“創新杯”廣州地區賽事複賽第一名的“基於雲數據的手持式智能光譜儀”,就是畢曉琳、魏立駿和同係另一名同學陳麒從大一開始的學業外創新。
2016年,畢曉琳他們還在讀大一時,第一代產品隻是一個充電寶改裝的光譜儀,僅能探測到自發光物體的光譜,隨後將獲取的數據上傳至電腦,效果並不理想。
7個月後,在畢曉琳他們上大二時,他們改進了產品,反複測試,最終產品雖然無須經過專業分析步驟,但仍需要手機輔助,通過鏈接手機APP,來看結果。直到今年大三,參加“創新杯”時他們進行了第三次改造,把檢測儀和結果反饋合二為一。一台橙紅色的智能光譜儀就像吃飯買單的手機掃碼儀一樣,對著豬肉一掃,就能在光譜儀屏幕上看到豬肉是新鮮的還是隔夜的。
“我們想做的是一個人人可以看懂、可以用到生活中的儀器。”畢曉琳的想法來源很簡單,每一年3.15晚會上都有食品安全問題曝光。蘇丹紅、地溝油、瘦肉精的豬肉都是普通人難保證自己食品安全的痛點。實驗室裏的機器都很笨重不能普及,工商局和化學檢驗結果,普通人很難看懂。
由此,畢曉琳想到能否讓普通人像拿手機掃碼一樣,對著變質的豬肉,掃一掃2秒鍾就能看出結果。
在三人小組中,女“程序猿”畢曉琳負責編程和算法,也是點子構想者;魏立駿負責在電腦上設計產品外形、光學硬件部分。輔修金融、外表老成、聲如洪鍾的陳麒則負責電焊和產品展示。
“就像每個人都有指紋一樣,每個樣品也有對應的特征譜線,根據特征譜線的差異,我們的光譜儀對樣品進行分析鑒別。”正在展示對荷花劃分鑒別的魏立駿說道。
目前,除了測試食品,該團隊的光譜儀還計劃應用於中藥材樣品檢測、皮膚質量檢測、食用油檢測和商業合同中文本是否有被換頁的檢測。
由於是跨學科的創新,畢曉琳說很多東西都是自學。對於未來,上大三的她還想畢業後繼續讀書,可能改學金融,因為金融中用到的數學建模是她的強項。
魏立駿的近期小目標則是爭取在今年7月代表中國去西雅圖參加微軟“創新杯”。
“聽說西雅圖是全包食宿的,”戴著眼鏡的他笑著說。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李華
投稿、轉載合作等請聯係 gzrbjdj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