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係統粉 >   IT資訊 >   微軟資訊 >  微軟: AI發展還是太慢 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

微軟: AI發展還是太慢 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

時間:2017-11-21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微軟戰略政策顧問戴夫·海納表示,如果隻有少數幾家公司在利用人工智能,那麼它就不太可能被廣泛應用。

微軟: AI發展還是太慢 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1)

圖:於悉尼舉辦的微軟峰會聚焦於人工智能的未來

微軟:AI發展還是太慢?

據微軟戰略政策顧問戴夫·海納稱人工智能所麵臨的最大風險是在所有人類領域裏推廣的速度還不夠快。

海納於上周在悉尼舉行的微軟峰會上表示:“在任何地方,人類智慧都能有所助益,人工智能也是一樣。”

“如果隻有四五家公司在利用人工智能,那無論如何人工智能也不能在大範圍內推廣開的。”

海納還指出,AI的目的是在教育、醫療和政府等行業“放大人類的智慧”,而不是讓人類變得多餘。

微軟公司首席講師兼總經理史蒂夫·克萊頓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說公司正在敦促企業領導人“用創客思維來取代從前那種節約勞動力和自動化的心態”。

“如果你在任何搜索引擎上搜索人工智能,你可能會看見一些類人機器人的照片或自動化,我認為現在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都差不多是在圍繞這個主題,即人工智能將成為世界霸主。”他在微軟峰會上表示。

同時,根據微軟Azure公司副總裁茱莉亞·懷特的說法,這種“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的說法忽略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人類是“不斷學習、成長、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的”。

“到目前為止,技術已經增強了我們的能力,我們不認為下一代的情況會有所不同,因為我現在擁有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並不意味著我作為一個人已經是多餘的了。我的能力變得更強,我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更有效率,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懷特這樣說道。

“當我回想30年前人們的情況,這就像‘如果我可以在網上做會計工作而不需要和會計師見麵,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的會計師可以產生更多的價值,因為他們不隻是填寫文書工作,實際上他們可以做更有價值的工作。”

考慮到全球範圍內能產生的數據量的大小,克萊頓說,利用這些數據改善社會的潛力太大了,大到令人無法忽視。

“這些數據來自我們所擁有的多種設備,包括個人電腦、智能揚聲器,更重要的是它能連接全世界的傳感器:工廠、農場、醫院傳感器,這些物聯網傳感器現在連接到互聯網上,每天產生大量數據。在過去的兩至三年內,我們有了一些算法上的突破,特別是在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的領域內。我們現在有能力計算大數據,教會電腦去看、聽、感知並理解這個世界,正如我們自己一樣。”他還補充說,微軟相信現在我們的大數據中隻有不到半數被有效利用了。

AI風潮背後仍存社會問題

但是支持利用AI的公司需要首先確保其消費者完全信任這項技術。

“我們需要客戶的信任,因為人工智能係統依賴於數據,如果我們想用人工智能來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決定,比如誰有心髒病發作的風險、誰應該得到一個移植器官那一類的事情,那麼我們需要人們的相關數據。”海納在微軟峰會上表示。

“如果人們不相信他們的數據會被正確地使用,他們就不會分享數據。如果人們不相信AI係統的結果是對的,他們也不會使用AI。”

“真正需要我們致力於的是人工智能所涉及到的一係列社會問題,如係統的可靠性、與數據相關的隱私、這些係統的公平性以及透明度,我們需要能解釋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上個星期,澳大利亞公平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指出,人工智能存在風險,可能會促進相互勾結並減少市場競爭,而這一類行為卻不一定違反任何競爭法。

ACCC主席Rod Sims指出,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意味著公司不了解機器如何得到結論,或為什麼會得到一個特定結論,並補充說,澳大利亞不會允許公司以“這是我的機器人幹的”為借口逃避責任。

他說:“據說利潤最大化算法可以解決寡頭壟斷定價博弈問題,而且邏輯性強,不易出現誇大,這種發展方向值得堅持下去。”

ACCC已采取措施解決與AI有關的潛在壟斷風險,2010年競爭和消費者法案引入了新的關於市場權力濫用的規定,Sims認為這是“他們正需要的”,以禁止大公司支配或壟斷市場,比如,在市場中占據很大份額的公司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算法來幫助它確定利潤最大化的下遊價格並進行利潤率縮減。

AI發展應提前劃下紅線?

本月早些時候,聯邦議員布萊恩·布裏奇特•麥肯齊和埃德•赫斯表示,澳大利亞各界人士需要就AI的潛在影響和其間界限進行外交討論,以確保AI的發展和正確運用。

外交、國防和貿易立法委員會主席麥肯齊參議員說,像霍金和伊隆·馬斯克這樣的聰明人如果都開始警告“邪惡的人工智能”如果缺乏監督和監管就會摧毀人類世界,那麼我們不應該隻是無視警告。

“你不會希望把我們那麼多的社會問題都交給人工智能解決,那樣當公眾開始說‘停下這一切’並提出疑慮時,就會太遲了。我們需要盡早進行討論,這個原因非常合理。”麥肯齊說道。

“這不是關於恐懼新技術,也不是要發表怪論以顯示自己很酷,而是出於理性的思考,也是因為我們真正理解這種技術的潛力。這個技術的潛力在於,它不僅僅隻是一個能聽從命令的機器人,這是一個能夠自己思考的機器人。”

“如何定位人類與機器人的界限?當你的身體上配備多少件技術裝置後,你就會被定義為機器人,而不是人類?”

數字經濟影子部長埃德•赫斯表示,澳大利亞有機會“先行一步”,並補充說,關於人工智能的初步討論不需要把重點放在監管上。

“讓我們討論一下我們需要弄清的邊界,顯然,我們希望人們有創造性地、自由地去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這樣才能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好處,但是禁止越過的紅線在哪呢?我認為我們並沒有真正注意過這個問題。”

“我認為我們國家應該把這個作為外交重點,與誌同道合的國家合作,開始在世界舞台上思考我們要做什麼。如果世界經濟論壇說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而不是急於采取監管措施,那麼我認為我們應該好好思考。”

但其他人仍持不同意見,如瑞士神經科學家,Starmind 創始人Pascal Kaufmann,相信“真正的人工智能”還不存在,因為公司正在比照著人腦製造電腦。但人類的大腦並不像電腦那樣處理信息、檢索知識或存儲記憶。

Kaufmann今年早些時候提到,在“大腦代碼被破解之前”,AI仍然是一個停滯不前的技術領域。

Kaufmann說,在目前的階段,人工智能還通常隻是“由程序員轉錄成代碼的人類智慧”。等到何時我們能通過神經科學理解自然智能了,我們才能夠製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

我要分享:

最新熱門遊戲

版權信息

Copyright @ 2011 係統粉 版權聲明 最新發布內容 網站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