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30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席卷全球的“雲端之戰”中,微軟名聲大噪。不同於AWS主要在美國如日中天,微軟的雲服務在全球都有著足夠的品牌力(中國可能是少數例外的地區)。這家老牌科技巨頭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在中國市場上,微軟沒能展現出應有的實力來?
我們可以很容易衡量微軟的價值:如今,微軟市值高達5720億美元,高於Salesforce(645億美元),SAP(1160億美元),IBM(1460億美元),Oracle(2120億美元)及Workday(214億美元)市值的總和。
也許僅用市值作為衡量標準並不足夠恰當,但至少,足以看出微軟這幾年的確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在此前的幾篇內容裏,我們將微軟、Oracle、SAP、IBM等全球IT巨頭在雲服務方向上的發力和布局做了對比,對雲端之戰的主要勢力有了大致了解。而本文,則是要對微軟單獨做個細致的拆解和分析。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賺錢的微軟從2014年2月出任CEO至今,Nadella已經逐漸粉碎了微軟內部陳舊複雜的組織結構和產品集團的“筒倉”。
毋庸置疑,這些層層組織架構曾一度讓微軟的發展速度受到限製,更是扼殺了所謂的以市場為中心的創新。Nadella開始賦予微軟這個“龐然大物”全新的生命力。
前不久的財報電話會議中,Nadella明確表示,他珍惜並尊重微軟令人矚目的過去,也將無條件致力於矯正和重塑公司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聽起來,這段話有些“假大空”。但結合公司在雲業務上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報,正是這種對持續和以客戶為中心而轉型的承諾,使Nadella的微軟在“雲端之戰”的十強排名中列第一。
回到我們調用多次的這張圖,再次看看上麵開頭的那些數字。在世界上最強、最成功的技術型企業中,Salesforce、SAP、IBM、Oracle及Workday,這五家公司的綜合市場份額都遠低於微軟。
在7月1日開始的新財年,微軟預計,商業雲計算ARR(年度經常性收入)收入將達到200億美元,而且公司整體營收將極有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這意味著微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賺錢!
微軟的“無情”轉變Nadella很清楚,客戶對微軟的期待已經改變了。
盡管微軟本身也一直處於變化中,但這還不夠。雲時代的到來,讓微軟有了來自外部的更加強大的推動力,這才讓微軟內部開始了“無情”的轉變。
1、推出Microsoft 365
外部的變化首先來源於企業員工的期望,他們需要更多樣化的技能和全球分布式的團隊,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工作環境。
微軟對此作出的應對是——推出了Microsoft 365。它將Office365,Windows 10和企業移動與安全整合到了一個完整、安全的解決方案中,用於強化員工“軟技能”,保護企業信息安全和簡化IT管理。
Nadella甚至曾表示,Microsoft 365是公司構建產品走向市場,滿足客戶需求的根本轉變所在。
2、LinkedIn + Dynamics = AI
去年,微軟以262 億美元收購了LinkedIn,從一開始各界猜測Dynamics和LinkedIn的合作可能,到前不久,微軟真正推出了Microsoft Relationship關係銷售解決方案。其中彙集了LinkedIn Sales Navigator和MicrosoftDynamics以及Dynamics 365零售和人才解決方案。
這實際上是微軟在數據分析和AI方向上的巨大投入。從微軟的角度來看,當一個客戶越來越多地將每個業務流程數字化,擴大AI模塊的投入是絕對值得的。
用Nadella的話來說——未來,任何業務的核心競爭力都將是使其數據轉換為AI驅動競爭的能力。
當然,這一切始於結合SQLServer,對跨越AzureDatabase、CosmosDB、Data Warehouse和Data Lake的全麵數據庫的支持。
在這裏不得不提的是,盡管微軟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但整體企業風格還是偏保守。收購一家Social類的公司後,可能還是會用做License的方式去管理,就為了管理方便、可控。
因此,有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並不看好LinkedIn被收購之後的發展。
3、在IaaS、PaaS和SaaS各層的強大能力
微軟在雲業務上的營收有目共睹,這也是其內部巨大轉變的直接體現。在在IaaS、PaaS和SaaS各層的強大能力也讓客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信任微軟雲。
兩年前,微軟曾設下目標,在2018財年實現200億美元營收的商業雲計算,這一季度的雲業務增長讓這一目標變得不再遙遠。
Azure營收在本季度有所增長,同比增長97%。首席信息官和業務決策者越來越偏愛Azure。這來自於微軟在雲計算上的大力投入,所以我們能看到,Azure已經引入了全球40個地區,甚至在南非的數據中心也實現了擴張,其全球化布局超過任何雲服務商。
略顯可惜的中國市場從全球化布局和所獲的成績來看,微軟是要勝過諸多雲服務商的,但在中國市場卻又弱了許多。
我們先來看看其中國區的營收情況。
據可靠人士透露,2016財年,微軟中國區的營收僅占微軟整體營收的1.2%(最低的時候甚至僅占0.78%)。這樣低的營收占比,可以看出微軟在中國的確是舉步維艱,尤其是還在近年來國內雲計算概念如此火熱,大量企業開始考慮上雲的背景下。
更關鍵的是,微軟中國區的公有雲收入還有高達70%都由Office365打盜版而來。這時候再看,真正從Azure獲得的收入還有多少?
為什麼微軟在中國區發展如此困難?
我們從三個方麵來看:
1、技術能力
毋庸置疑,微軟在雲服務方向上的能力絕不是最先進的。
這並非貶低,事實上,不論是AWS還是Azure,又或是阿裏雲等,都並非技術最先進的雲服務商。提供商用雲服務,就意味著首先考慮的是穩定——新技術的確吸引人,但同時又意味著未知的風險。
從技術方麵來看,最領先的當屬Google和Facebook,不論是技術中心的先進程度還是雲化的先進程度皆是如此。而二者都沒有將自家的雲服務能力廣泛投入商用。
也就是說,微軟的雲服務和技術或許比Google和Facebook之外的任何一家廠商都更廣泛,更深入也更成熟。但在直接體驗上,差距絕非我們想象那般大。
從整體服務能力來看,老對手Oracle算是這場“雲端之戰”中,對Microsoft最有威懾力的競爭者了。雖說Oracle的雲服務收入遠不如Microsoft,但二者都是能同時提供三層雲服務能力的典型代表,且都是來自美國的IT巨頭。
Oracle的不足,在於其IaaS層並沒有足夠強大的技術積累,核心能力還是集中在SaaS和PaaS層。但得益於Ellison認準了“雲”的方向,Oracle整體在雲服務上是不遺餘力的,中國區亦是如此。
各有優勢之下,兩大巨頭的爭鋒,隻能說剛剛開始。
2、企業體製及文化
這一點或許讓人覺得有些“虛”,但這絕對是導致Microsoft在中國舉步維艱的關鍵所在。
首先,外企的體製本就未必完全適應中國本土的情況,業務拓展總會受到公司內部的諸多限製。這一點,在Microsoft尤為明顯。
最令人詬病的是:一線人員很難有足夠的決策權,每一項工作層層彙報後,很可能被直接斃掉。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諸多有想法的員工都難一展拳腳。
其實Nadella早已看到這樣的體製牢籠給微軟帶來的巨大危機,在這幾年裏快速粉碎公司內部陳舊複雜的體係,這也讓微軟整體有了極大變化(本文開篇也已經提及)。
但盡管如此,微軟還是已經有了“求穩”的企業性格。也正是因此,微軟此前收購了LinkedIn,在很多人的眼裏,LinkedIn在擔負一段時間AI發展的使命後,是難逃“死亡厄運”的。
同樣的,落地中國後的微軟,帶著“求穩”的心態,依然麵臨極大的考驗。
這一點上,老對手Oracle則好得多。秉承Ellison一貫“膽大”、“強勢”的作風,落地中國後的Oracle顯得有活力得多。一線人員明顯能調動更多資源,推動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除此之外,阿裏雲、騰訊雲這些國內廠商則因為本土優勢,戰略更容易落地。
3、政策限製
作為海外巨頭,Microsoft也不免受到國家政策限製,在業務開展上遠不如國內企業來得輕鬆。這一點,其實在AWS和Oracle上也同樣明顯。
微軟在中國尚未發揮出足夠的實力,好在這場“雲端之戰”剛剛開始,闖進中國區的巨頭們仍在奮力廝殺,微軟自身也在不斷轉變。作為全球雲服務營收最高的巨頭,微軟和對手們的爭鋒,未來絕不止於此......
關注“牛透社”微信公眾號(Neuters),了解更多企業級服務領域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