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07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智能設備的概念被炒得很熱,除了手機還有哪些硬件會成為爆發市場誰都沒個數,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於是,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T恤、智能跑鞋等概念產品湧現,整個行業的狀態就是滿地是機會、拿錢砸可能,但事實是,英特爾關閉了可穿戴業務,Fitbit份額不斷下滑,Jawbone於前日進入破產清算,Apple Watch也經曆了很長時間的低穀,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企業不斷推進智能業務?
在遙遠的2007年夏,蘋果季度利潤還不到10億美元,和穀歌差不多,但比起微軟的36億美元還是差了一大截,但到了10年後的今天,即便拋開通貨膨脹的影響,蘋果共計實現利潤3210.2億美元,比穀歌和微軟之和(3207億美元)還要高了那麼一丟丟。而如果按名義價值來算,蘋果的總利潤也達到3070億美元,同樣比穀歌和微軟之和(3010億美元)高了那麼一丟丟,原因就在於iPhone的橫空出世。
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夠把控硬件,才有自成一體的可能,最後才有可能是贏家。
眾所周知,智能設備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健康領域,消費者在享樂方麵已經有了足夠多的選擇,但對於自身的狀態還處於一個非常模糊的認知,不能說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中沒有出現大的紕漏就是健康,可又不能總去醫院,所以大眾普遍還是渴望有個可量化、好識別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身體,從朋友圈日常存在感最高的養身文,到這幾年健身市場的增長、保健醫療行業的發展都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
所以,市場肯定是在的,隻不過很多廠商沒有找好實現的方式,也有很多廠商純粹是在玩概念,就像以前什麼東西綁個互聯網的名字就可以謀融資,實際上還是在用傳統的思維和方式做事,實現的作用和功能沒什麼變化,消費者當然不會買單。
大家一窩蜂湧進來就是因為市場具有很大想象空間,當發現不是很好賺的塊錢之後會有去粗存精的階段,到時候人們身上多出來的智能設備還很可能不止一個。
不過,等到智能設備真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是不是幸福指數就會更高?說實在的,每當看到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場景,都很難想象20年前手機還是稀有物,特別大特別貴還信號不好,但那個時候的人們不隻是解放了雙手,還解放了注意力,如今手機已被戲稱為人類的“體外器官”,剝奪了你的時間,占用了你的雙手,很難說人們是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了,那再過20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