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1-17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這樣的表現倒是讓不久後發布的小米手表 Color 收割了一波人氣:盡管長得非常像 Wear OS 陣營的手表,人們卻更喜歡將它調侃為「大號的小米手環」;盡管沒有搭載 Wear OS,小米手表 Color 卻似乎比小米手表更符合人們對一塊「非 Apple Watch」可穿戴設備的預期。
那小米手表 Color 究竟是一款怎樣的產品呢?
手環、手表,各取一瓢作為一個依然在使用小米手環 3 NFC 版本的用戶,我沒有第一時間升級到該係列第四代產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價格——在兩個指節不到的空間裏塞下一塊彩色屏幕,除了少許增加一點可玩性之外實在沒有什麼必要。
更重要的是小米手環 4 還沒有了 3 代那樣的一體感。所以在我眼裏手環這一形態在小米手環這一產品係列上是已經足夠圓滿的,至少沒必要再為了那丁點的可玩性再去糾結屏幕尺寸和色彩,一切都剛剛好。
隻是一旦這種「形態」發生變化,上述所有的主觀想法便不再成立,小米手表 Color 恰好就是打破這一形態的產品。
作為小米手環的「大表哥」,小米手表 Color 形態上的差異帶來的是更大的屏幕和更豐富的內容呈現形式。
不管查看微信發來的通知消息還是進行運動記錄,小米手環逼仄的長條屏幕很難完整地呈現上下文內容,自然也就導致我們需要在有限的屏幕空間上不斷地進行滑動、點觸以及長按操作。在使用小米手環的大部分時間裏,手環對我來說都更像是一個戴上後就應該忘記的東西,它可以作為連續心率檢測、睡眠追蹤這類需求的載體,但絕對不適合用來進行交互。
小米手表 Color 則完全不同,因為有著合格的智能手表外形條件,這塊圓形顯示屏可以展示的內容和交互方式自然也更多:更清晰、掃描更快速的支付寶二維碼、原本需要打開配套 App 才能看見的睡眠記錄、心率和壓力狀況、運動方式選擇……
而作為小米手表的「小兄弟」,小米手表 Color 在係統交互上則采用了與小米手表一致的邏輯設計。
比如表盤按鍵的功能設計,上方的圓鈕對標小米手表上那個可以撥動的表冠,按下即可呼出應用抽屜,但並不具備撥動上下滾屏的功能,下方的圓鈕則對比小米手表上那個快捷鍵,按下即可呼出各類運動快捷方式,直接開始記錄運動數據;再比如整個係統的圖標設計和導航操作都與小米手表搭載的 Wear OS 保持一致,表盤界麵下拉即可呼出通知中心查看消息提醒,表盤界麵上拉則是快速開關麵板,在這裏我們可以快速開啟或關閉手電筒、抬手亮屏功能或鎖屏等等。
不過「長得像手表」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名正言順地更換表盤了,這其實也是小米手表 Color 的主打賣點。借助 110 種不同風格的彩色表盤、6 種額外的表帶和 2 種不同的機身配色,小米 Color 據稱能夠玩出 1540 種不同搭配方式,官網給出的撞色表帶搭配方案更是頗有新意。
因此小米手表 Color 其實還能適當滿足年輕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像一塊智能手表那樣擁有千人千麵的穿搭效果。
綜合看來,我認為小米手環似乎已經觸到了「手環」這一形態的天花板,但同一階段的小米手表在使用體驗則依然受製於孱弱的硬件和 Wear OS 模糊不清的定位(最後我們再展開講)。兩相權衡,處在中間的小米手表 Color 各討了一處巧:於外是智能手表的標準外觀,於內是小米手環的全套功能體驗。
軟硬配套的亮點與槽點寫這篇體驗的時候,小米手表 Color 已經在我的左手手腕上戴了一周有餘,但與此同時,我的右手手腕上依然戴著小米手環 3 NFC 版本——在我看來,對於小米手表 Color 來說小米手環是一款繞不開的產品,也是一款稱得上「珠玉」的前輩。
小米手表 Color 搭載的是閉源的嵌入式操作係統而不是 Wear OS,這個「基因」雖然將它徹底隔絕在大眾認知觀念中「智能手表」這個範疇之外,不過小米手表 Color 也因此繼承了一個小米手環有、同時小米手表又沒有的寶貴特質:輕快的係統和超長續航。
得益於輕量的閉源操作係統,小米手表 Color 的開機速度很快,第一次開機進行配對時從按下表盤側麵按鍵到屏幕上出現配對提示全程耗時也就數秒,這一點著實令人意外;係統內置了運動記錄、心率監測、睡眠追蹤、小愛同學、支付寶(二維碼)、卡包、股票、天氣等等應用,足以滿足移動支付、公交門禁、運動記錄、健康監測等等需求和場景。在不同功能之間進行切換時係統的反應速度也夠快。
注意我這裏並沒有說流暢。
小米手表 Color 搭載的係統雖然輕快,從手環用戶的角度出發功能也相當完備,但作為一個主流可穿戴平台之外的閉源係統,小米似乎還沒來得及為這樣一款產品打磨出恰到好處的過渡動畫。事實上,不管是應用啟動、切換還是進入表盤設置,在小米手表 Color 上的所有操作幾乎都缺少必要的動畫提示,即點即來的響應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生硬且突兀,整體體驗充滿了頓挫感。
不過這個係統的續航表現著實驚人。在長達 10 天使用時間裏,手表電量從最初開機的 79% 左右掉到了 49%,期間連續心率監測和天氣自動更新均保持開啟。如果你和我一樣使用可穿戴設備的主要場景集中在心率監測、睡眠追蹤、通知提醒和偶爾的運動記錄上,充電一次就能用上小半個月的小米手表 Color 無疑會讓你重新審視選擇「智能手表」的必要性——至少在發現 eSIM 也就那樣之後,我很快就摘掉了需要兩天一充的小米手表。
夯實的續航,完整的基礎功能體驗,不落俗套的外觀和定製設計,小米手表 Color 在自家手環和智能手表之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過可穿戴應用的實際體驗向來也離不開配套應用——有了此前使用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的經驗,我一直堅信阻礙一部分用戶使用可穿戴設備的「門檻」其實在於糟糕的配套 App 體驗。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iOS 用戶往往會通過切換係統語言的方法來讓小米運動 App 的體驗更清爽一點,Android 平台的開發者更是直接開發了一款可以全方位替代官方應用的第三方手環客戶端 Notify & Fitness。
和小米手表一樣,小米手表 Color 這一次也放棄了小米運動,轉向全新的配套應用小米穿戴。
因為沒有了 Wear OS 的掣肘,小米手表 Color 的配對流程僅依靠小米穿戴應用就能快速完成,無需在國內版 Wear OS 應用和小米穿戴應用之間來回跳轉,穩定性自然也更好;同時除了小米手表 Color 正式上線前後的推廣 banner 外,小米穿戴應用內幾乎沒有可見廣告,不管是進行表盤管理、健康數據瀏覽還是健康計劃設定,整體使用體驗都幹淨清爽。
可以說小米穿戴這款應用在應用設計和功能體驗都第一次有了係統級應用的使用體驗,對於自家生態內的硬件產品而言,這樣的體驗也很有必要。不過即便在小米自家的 MIUI 係統上,我們也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來為小米穿戴應用保活,比如將其應用卡片進行手動鎖定、將後台配置調整為「無限製」等等。
盡管我正拿著已經配對的小米 9 拍照,小米穿戴應用後台被「殺」的手表依然沒辦法喚醒小愛同學
一旦小米穿戴的後台被回收,輕則每次進入應用都得重新連接同步,重則通知消息延後。另外由於這個閉源係統還沒有(相信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裏也不會有)太多的獨立應用,在手表上我們能做的也僅僅是查看通知消息,並不能像小米手表那樣的對通知進行直接處理甚至使用輸入工具進行回複。這就是沒有 Wear OS 的另一麵了。
不過說起配套,小米手表 Color 還有一個不小的扣分點在硬件配套上——也就是表帶。
無論是默認表帶還是你能夠在官網購買到的其它顏色、材質表帶,表帶內側,即直接與手腕皮膚接觸均采用了一種非常「迷惑」的波浪紋理設計,這個設計於實用性(有必要防滑?)和美觀性(內側看不到)角度考量都完全沒有必要,反而還會在佩戴手表的過程中為你的手腕烙上深深的印記——別急著反駁,表帶再鬆一格心率檢測準確度就該下降了。
希望官方後續能夠改進表帶的設計,在此之前盡管小米手表 Color 主打表帶與表盤的多彩設計和搭配,我完全沒有任何想要購買其它表帶的信心和勇氣——無論是小米手環還是小米手表,佩戴舒適度都要優於小米手表 Color。
開啟可穿戴的更多可能性看到這裏,相信你心中已經有小米手表 Color 究竟是不是「大號小米手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小米手表 Color 以手表的形態存在,但剝離了 Wear OS 和智能手表的「表設包袱」之後,手表自身的屬性和手環功能都得到了不錯的融合與延展。
這樣一款產品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基於早前使用 TicWatch 以及這段時間對比使用小米手表和小米手表 Color 的體驗,我認為大部分 Wear OS 智能手表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定位模糊。你戴在手腕上的手表是用來健康數據監測、運動記錄還是作為脫離手機使用的獨立終端(比如 eSIM)使用的?
先小米手表 Color 入局的小米手表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功耗表現支撐不起基本的心率追蹤,兩天一充的續航讓人無時無刻都要關注電量;以「腕上手機」為賣點,但與 Wear OS 的 Play 應用商店隔絕,自身小米應用商店的手表應用更少得可憐(國內可穿戴設備的應用生態整體也很一般);eSIM 的場景實在是太有限了,回到上麵的問題,孱弱的續航能力真的能讓人放心地放下手機把一切交給手表嗎?
不過也並不是說小米手表 Color 的「大兄弟」小米手表就一無是處,在產品定位、硬件基礎和生態配套這三個關鍵點上,小米手表也為我們展示了小米作為大廠在智能穿戴領域的優勢所在——生態號召力。在此之前,我們很少能在 Wear OS 平台上看到國內應用的適配,小米手表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
因此我們不妨將 2020 年看作是一個新的開始。小米手表和小米手表 Color 打響了今年國產可穿戴產品的第一槍,但我們戴在手腕上的產品形態肯定不隻有這兩種可能性,小米也顯然不會是今年唯一一家打算在可穿戴領域磨練拳腳的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