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18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作為手機市場上的明星公司,小米的一舉一動都備受行業矚目。2019即將過去,這是小米創業的第9年。在2018年中完成IPO、2019年初完成拆分紅米獨立品牌後,小米這一年的表現到底如何呢?
事實上,無論是整體經濟環境還是手機行業的發展趨勢,2019年都相對嚴峻。盡管借助資本力量和組織調整,小米在手機市場試圖重回巔峰,但從數據來看,小米的核心手機業務仍然在下滑,特別是在國內市場更是麵臨比2016年更大的降幅。當然,隨著2019年5G正式商用,行業已經出現回暖跡象,對於在IOT領域布局的小米更是一個機會。讓我們來複盤一下,小米在這一年交出的答卷。
小米怎麼了?
坦率地講,從2010創業至今,小米走過了一條創業公司鮮有人完成的曆程——豪華的明星級創業者、智能手機的超級賽道、新鮮的營銷理念,以及瘋狂的粉絲營銷,讓小米從嬰兒期開始就享受等明星般待遇,一舉一動似乎永遠處於聚光燈下。
但真實的商業世界不僅僅是讚美,殘酷的現實下,小米進入了“大衰退”。
從最為核心手機出貨量來看,2018年以前,小米上演的是一出從領先到衰落,再東山再起的“完美”故事。
創業前5年,小米從MIUI 係統再到小米1手機上市,定義了“互聯網手機”的品類並一路狂奔,直到2015年登頂中國第一,畫出了一條漂亮的增長曲線。
2016年,小米受限於外部的市場競爭變化與內部的戰略調整, 遭遇第一次滑鐵盧,市場份額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在市場大盤依然強勢增長背景下,自身下滑24%,也正是在這一年,小米失去了互聯網手機第一的桂冠,被華為分拆出不到3年的榮耀超越至今。
痛定思痛,2017年雷軍重新聚焦手機業務,憑借在中低端市場的表現終於走出泥潭,相比2016年取得了74%的漂亮增長,完成了一次穀底救贖。
而壞消息是,數據雖然恢複,但品牌受製於產品的延遲效應,讓小米手機被定位在中低端領域,走出泥潭之時,沒有明星機型讓自身陷入了品牌困境。
在不知喜是憂的2017年過去後,小米再次進入了一個持續2年的大衰退曲線——2018全年,IDC數據顯示小米市場全年出貨同比下降34.9%,市場份額跌倒了10%,從2015年的國內第一,不出3年落到第5的尷尬位置。
2019年起始,小米最大的期許或是複製自己的2017,走出困境重回增長路線,年初,雷軍“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的口號似乎預示了最後一搏的壯誌雄心,與此同時,小米正式分拆出了紅米 Redmi 品牌,希望依靠其走量中低端,主品牌則努力拔高出圈破局——正如同幾年前的華為一樣。
但市場的殘酷再次給了小米沉重一擊,在各大主流調研機構給出了Q3市場報告中,小米並未止血,甚至有進一步傷口撕裂的趨勢:
Canalys 數據中,小米年對年下滑33%,市場份額9%;IDC 給出的數字是小米下滑30.5%,市場份額9.8%; Counterpoint 報告更為殘酷,小米整體下滑38%,市場份額8.6%,位列第三,和榮耀的差距進一步拉開。
產品銷售的好壞直接反饋到了資本市場上,從2018年中上市至今,小米的股價整體跌幅近40%,今年以來,整體跌幅也接近20%。
如果說品牌相對產品有滯後效應,那麼精明的資本市場則預示了機構投資者對公司的態度——如果說出貨的暴跌,是消費者“拋棄”了小米,而股價的持續低迷,則是投資者為公司未來的看空。
2019年,小米的心態也有微妙變化。
在麵臨消費者與投資者的“雙殺”之下,小米的心態也有不少變化,從年初的“放狠話”開始,全年被人銘記的更多的是“打嘴仗”與“吐槽大會”。
成立之初,小米更多的是“被蹭熱度”的主體,大大小小的公司品牌都希望複製小米的可見模式,但隨著頹勢逼近,小米也可似乎反主為客,不斷通過發布會和社交媒體去怒懟友商,製造話題——今年最為市場所知的大概就是小米與榮耀的糾葛了。
年初的“不服就幹”明顯就是針對著“友商”榮耀;二季度,沒頭沒尾的推出了K20係列被認為是跟隨友商榮耀20係列;三季度在榮耀9X發布後,同樣抓住產品充電功率等細節造出了“盧十瓦”等營銷梗;四季度的K30手機發布會上,又是把火力集中在了榮耀V30上……一係列案例不勝枚舉。
一年裏,本該是小米展示的主場,儼然開成了一場場“吐槽大會”。
暫不提雙方的功過是非,反映產品乃至公司走向絕不是簡單的口水戰,產品的打磨與終端的銷量才是公司成績的基本麵,如果一味的沉迷於過去的“榮耀”,忘記最該關注的東西,用戶自然加速流失。
若要更深層次探究,紅米獨立的戰略是否成功也被蒙上了一層陰影,每次都站在營銷戰最前線的紅米,不該僅僅在打嘴架上成為小米的的先發部隊,更應該用產品和銷售證明雷軍年初的決定沒有錯。
某種程度上,強烈的危機感是小米心態失衡的根本原因——危機感是一把雙刃劍,能人奮發圖強,也會讓人浮於表麵,忘記本源。
對任何廠商來說,行業大盤和市場主題都是驅動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小米滑坡的兩年裏,國內手機市場並不好過,2018年整體下滑10%,2019年有所減緩但預計降幅也在5%上下,整體上仍然沒有止血,但今年的最大變量在於下半年5G的正式商用,保守預計明年5G手機整體出貨在1億部以上,一個比4G時代更為迅猛的“換機潮”正在來臨。
5G是機會還是挑戰?
很遺憾,小米在5G上的挑戰依然遠大於機會。
小米崛起與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爆發期,彼時的對手更多是“老邁”的國產品牌與海外品牌,時過9年,市場已經天翻地覆,除了蘋果能勉強維持在前五的位置,其他海外品牌與中小品牌都已被清出市場。
中國在5G領域的領先優勢甚至已經美國官方承認,但這一切跟小米並沒什麼關係。
體現核心技術的專利上,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顯示中國獨占了34%的市場,韓國和美國分別的25%和14%,在中國公司裏,華為又占據了有著巨大的優勢,中興緊隨其後。
所以你能看到,從專利轉化到產品的商業化過程中,華為的麒麟990 5G SOC可以做到領先了全球半年時間,而小米、Oppo,vivo等隻能受製於高通的產品節奏——自己的命運無法靠自己掌控,這就5G時代技術缺失帶來的競爭力衰退的最終體現。
相比華為係自不必說,即使和和OV兩大廠商對比,小米因為體量相對較小比也不具備優勢,進而無法能撬動產業鏈資源來擴大自己的競爭版圖。
除了上遊技術,從麵向消費者渠道端小米同樣沒有太大優勢,線上已經被擠到第三名,傳統的線下渠道也一直被華為係、Oppo、vivo一直壓製,可以說,主流的競爭者中,小米線上下融合能力一直有缺失,是“瘸腿走路”。
在Counterpoint的全球5G手機出貨預測中,華為、蘋果、三星、Oppo、vivo位列前五,小米隻排在第六。
事實上,2018年以來中國的手機市場已經進入的殘酷的零和遊戲,市場衰減下所有玩家都在進行的搶食對手份額的競爭,進入5G時代後,這種競爭將更加明顯,小米的既往劣勢沒完成有效補位,未來在國內日子,並不會因為5G好過多少。
好在,小米在海外市場和IOT等可穿戴設備上還有著當初的心氣,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或許可以幫助小米不至於全線失手,當然,這又是另一個故事。
站在2019年尾聲,重新審視小米這家明星公司,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而真實的商業故事。
喬布斯在2005年出席斯坦福畢業典禮時引用了《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最後一期的封底,時隔多年,它依然對所有人都有著巨大的借鑒意義:stay hungry, 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