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02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日前,當事人李洪元對媒體表示,此事不是自己主動曝光,希望和華為溝通。他還披露,離職之前曾舉報部門業務造假,並暗示這是自己被迫離職以及離職後被抓的原因。
縱觀輿論場,對李洪元同情、支持的聲音是壓倒性的。首先,這有事實依據。司法機關已經認定李洪元無罪,李洪元也拿到了國家賠償,網傳《刑事賠償決定書》中還包括以下內容:“向李洪元原工作單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函,為其消除影響,恢複名譽。”
公眾對李洪元的聲援更是因為,華為之“大”與單個離職員工之“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擔心“小”被“大”欺淩,“小”在“大”麵前有理講不出,這是人們的本能反應,也是社會公正得以維係的人心之錨。
在市場經濟中,員工離職本是空氣流動一般的日常現象。大企業要管理數以萬計的員工,都有細密的規章製度和完備的職能部門。即便偶爾出現糾紛,外部也有勞動法、勞動仲裁部門。按理說,本沒有輿論介入的空間和必要。
但是前有網易重病前員工控訴暴力裁員,後有華為前員工被拘251天,都使人感覺到輿論不僅有必要關注,而且儼然成了扶危濟困的最後一道防線。網易前員工和華為前員工撞在一起純屬巧合,但公眾對大公司的期許和要求正在發生變化,值得所有大公司深思。
曾幾何時,“狼性”、996這些單向度推崇效率的企業文化乃至行業文化,彪悍到不需要解釋。一個個大企業就像一座座高牆大院一樣,隻通過招聘、銷售等有限的孔道與社會交流,剩下的一切都自我做主。很多企業雖然也趕時髦似的談論社會責任,但如何對待自家員工不包括在內,企業對員工的義務似乎僅限於發工資。
然而效率獨尊的時代總要過去。輿論對大企業離職員工的關注反映出,人性的維度正在變得重要起來。一家大企業是否真的有擔當,不僅體現在雲端的願景、宏偉的抱負,更體現在如何對待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假如一家企業殘酷地對待自家員工,如何相信它會公平誠實地對待合作夥伴和消費者?
在企業內部,每個員工直接麵對的不是龐大的企業整體,而是所在的部門和直屬的領導。所以大企業在應付輿情時,喜歡將責任推卸給“個別部門”“個別人員”。但是不要忘了,“個別人員”以公司之名、用公司資源行事,他代表的就是公司。而公司文化也會塑造內部個體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模式。
網民用鍵盤發聲,消費者用腳投票。人們會根據一家公司如何對待員工來決定如何對待這家公司,這很公平自然。對科技公司來說,這更是一堂寶貴的課。企業必須表現出起碼的人性意識,用戶才能放心將與自身安全攸關的數據交由其保存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