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20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最近,我仔細回顧了 X 係列的發展軌跡,發現 vivo 對於這個係列的產品規劃非常清晰,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穩健,也有一些產品特色的傳承,比如不斷打破記錄的輕薄設計。並且隨著 X 係列知名度的擴大,它的產品定位幾乎每一年都在發生變化,持續往更高端,更前沿的方向發展,順利成為了 vivo 新技術的首發陣地。而作為搞機愛好者,誰不想第一時間嚐鮮新技術呢?
這不,搭載「微雲台」硬核科技的 vivo X50 Pro,最近就來到了我的手裏,在將其作為 Android 主力機體驗了半個月後,我想,是時候可以聊點什麼了。
提到 vivo 手機,我和不少認識的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在硬件上,vivo 的工程師很有想法和實力;在係統體驗上,Funtouch OS 的表現還得再接再厲。
其實嚴格來講,Funtouch OS 對於大眾用戶還是很友好的,隻是對於我們這些追求極致用戶體驗的數碼發燒友來說,它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所以,當我聽說 vivo 準備將 OS 推倒重來,我內心還是很期待的。當下,手機行業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創新的腳步也明顯放慢了下來,這也使得我的內心深處特別想看到不一樣的創新,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
vivo X50 Pro 主打的「微雲台」技術,在我看來就是屬於突破固有思維的創新。從去年開始,各大手機廠商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好的視頻創作體驗,早已在防抖算法下足功夫,大多數產品都采用了混合防抖技術,不過這種方式多少會帶來一些問題:
為此,今年部分手機便通過采用鏡頭素質更高的超廣角,達到兼顧畫質與防抖的目的,畢竟超廣角放大裁切之後,依然有非常可觀的視野。
按理說這樣的組合已經足夠好了,接下來隻要持續改進算法,加強鏡頭素質就行了,作為消費者我還是很懂得知足的……隻不過,廠商對技術的追求始終是無止境的。因此,當我得知 vivo 將在 X50 Pro 上實現「微雲台」技術的量產時,我還是有點驚訝的,這也是 X50 Pro 最開始吸引我的主要原因。
「微雲台」技術的首秀是 APEX 2020 概念機,幾個月前我也短暫體驗過,不過考慮到該技術在當時還沒量產,確實很難感知得到「微雲台」的魅力。時隔數月後,我重新在 vivo X50 Pro 上體驗了這項「微雲台」技術,完全是判若兩樣,雖然不如預期那樣驚喜,但是我對於這項技術的前景還是非常看好的。
雲台跟「相機」功能做到一起的消費電子產品,最流行的應該是大疆推出的 Osmo Pocket,它通過將手持雲台和相機合二為一,最終帶來了非常便利省心的視頻拍攝體驗,並且還在防抖性能上擁有出色表現。
那麼,「微雲台」對於視頻創作和拍照,到底好在哪……?
接下來我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些看法。
今年,我正式切入到視頻創作領域,從零基礎開始學習視頻製作,當我越是深入其中,就越發現拍攝一部視頻的難度,遠遠超乎了原本的想象,並且,使用相機拍攝還得借助各種工具,比如電動滑軌、三腳架、手持穩定器等等。且不說這些工具使用起來有多繁瑣,光是硬件成本,就是一個大問題。
如此之高的門檻,足矣勸退絕大部分人。
視頻創作想要走進大眾群體裏,唯有像手機攝影一樣「去工具化」以 vivo X50 Pro 搭載的「微雲台」技術為例,它提供了非常優秀的硬件防抖體驗,基本可以確保正常拍攝下,防抖不再成為前期拍攝的阻礙。這也意味著普通用戶無需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借此拍出一部運鏡自然,不會明顯抖動的視頻。
我自己在使用相機拍攝時,經常就會被防抖這個問題困擾,即使用上了手持穩定器,最終也需要借助剪輯軟件的防抖動處理,而素材處理之後不可避免會產生輕微的「果凍效應」。
◎ 視頻作者:vivo 影像實驗室視頻不同於照片,拯救廢片的難度和成本較高,如果前期拍攝時發揮穩定,自然也可以減少後期可能產生的問題。至於畫質、對焦和錄音等方麵的體驗,目前各大 Android 手機普遍存在問題,需要點耐心去適應和接受。
另外,視頻製作是一個完整的工作流,前期拍完的素材需要整理,導入到項目之後還得剪輯,接著需要針對每一個視頻片段進行調色和音頻處理,甚至是製作字幕等等。在這些方麵,vivo 提供的配套體驗還比較基礎,好在有「剪映」這款強大 app 的存在,手機廠商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至少還有第三方 app 可以補救。
總之,一部視頻從拍攝到最終渲染輸出,是一個複雜且考驗耐心的過程。vivo X50 Pro 在得到了「微雲台」的加持後,前期拍攝的整體畫質較為出色,即使不借助手持雲台,也可以拍出過渡自然、平穩的視頻。未來,也希望 vivo 能夠將配套的工具做得更加完善,並提供更出色的算法,全麵發揮「微雲台」的強大優勢。
◎ 視頻作者:數字尾巴聊完了視頻創作,我們繼續看看「微雲台」對於拍照的意義所在。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快速了解手機一般是如何提升弱光和暗光的拍照表現。
這幾年,手機攝影領域主要有三大派係:
目前,市麵上的主流手機幾乎都是「均衡型」選手,普遍采用 1/2 英寸或更小尺寸的傳感器,包括 vivo X50 Pro 也是如此。不過這位朋友還是有點特殊,它在擁有了「微雲台」的加持之後,硬件規格要比同級選手更勝一籌。
通常情況下,手機想要獲得更好的弱光和暗光效果,一方麵是靠夜景模式之類的數學攝影算法,另一方麵就是靠光學防抖降低安全快門時間,或者增大光圈。
而 vivo X50 Pro 做出的選擇是:「你要的,我全都給你。」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 X50 Pro 采用了定製的 IMX589 傳感器,光圈提升到了 f/1.6 ,還聯合索尼定製了專業色彩濾光片,並且還放了個「微雲台」的大招,升級了數學攝影的算法,師從穀歌 Pixel 係列。
「微雲台」對於拍照的意義降低快門速度,增加進光量。為了驗證這個說法的準確性,我拿著 vivo X50 Pro 拍了大量弱光和暗光的照片,發現它確實做了一些交互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綜上所述,防抖性能更強的「微雲台」和定製傳感器的組合拳,確實讓 X50 Pro 擁有了更低的安全快門,這項優勢也使得 X50 Pro 在弱光和暗光環境下擁有更大進光量的先天優勢。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微雲台」也好,「光學防抖」也好,這些技術的存在都是為了抵消手持狀態下的抖動問題,讓手機攝影變得更穩,達到降低安全快門的目的。
因此,vivo 這次帶來的「微雲台」技術,可以說是將手機的防抖性能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這一進化也得讓手機在傳感器尺寸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全新的硬件技術來提升弱光和暗光的照片拍攝能力;而對於視頻創作來講,「微雲台」的加持帶來的體驗提升則更加明顯,真正做到了「你負責抖,我負責穩」的防抖體驗。
vivo X50 Pro 樣張尾巴隨著短視頻的崛起,5G 網絡的到來,加上流媒體的質變,與視頻相關的一切已經成為大眾用戶的首選。而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也從手機攝影轉移到了視頻創作這條全新的賽道。
視頻不同於拍照,它是動態變化的,牽涉到的點和麵更多更廣,對於創造工具的人是如此,對於使用工具去創作的人,也是如此。這注定是一條艱難的道路,而 vivo 敢為人先帶來了「微雲台」技術,其探索精神值得佩服,這點我認為必須給個讚,畢竟作為晚交卷的大廠,「微雲台」的思路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事實上,這並不是 X 係列第一次首發 vivo 的最新研發成果,早在多年前它就帶來過第一代的屏下指紋技術,作為 vivo 知名度最高的產品線,今年伴隨著 vivo X50 Pro+ 的發布,X 係列甚至一躍成為了旗艦係列,與 NEX 係列並駕齊驅,完整覆蓋了 3000 元到 5000 元的價格段,下半年如有 NEX 係列新品,這個價格肯定還會繼續向上探。
當然,好馬也要配好鞍,優秀的硬件同樣也需要出色的軟件體驗,在這一點希望 vivo 加快步伐,盡早通過新係統滿足更多追求極致的用戶。
畢竟……國產手機行業已經進入存量市場,加上疫情的原因以及 5G 網絡的到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全新的拐點。
越是艱難,越是需要創新,和改變。
* 感謝@baggiohua 為本文拍攝了 vivo X50 Pro 產品照